曾經一文不值的荷花,有人賣出了玫瑰價,一賣就是20萬朵,這個消息近日在湘蓮小鎮流傳開了。10月26日,記者走進煙雨中的湘蓮小鎮——湘潭縣花石鎮,白墻灰瓦,秋雨殘荷,宛如一幅田園畫。
三代蓮商,借著“東風”再出發
“小鎮的生活節奏比城市慢?!?0歲的胡云高老人,品嘗著蓮子羹,望著遠處的荷塘,嘴里念念有詞。57歲的胡新建,滿腳泥濘地走上田埂,身后60畝蓮魚混養田正在蓄水。29歲的劉友良連發了13個快遞,一二百公斤湘蓮上了路……他們是花石鎮三代蓮商的代表。
上世紀80年代,胡云高北上湖北、河南,種蓮販蓮,早先用電報聯絡買家,在北邊收貨,經花石鎮中轉,將殼蓮、白蓮和紅蓮銷往廣州。當時,第一代花石蓮商就他們五六個人?!皠傞_始做貿易,信息閉塞,大家找不到銷路,有時湘蓮收購上車每公斤25元,下車跌到每公斤5元,許多人一夜之間從富翁變成‘負翁’?!焙聘哒f。如今他將所辦的公司交給了女兒女婿,借著花石鎮被評為湘蓮小鎮的“東風”,公司13個湘蓮產品走俏,年銷售額逾5000萬元??粗菊粽羧丈?,胡云高放心地宣布“退休”。
胡新建也曾北上洞庭湖種蓮,但他不愿意走上一輩蓮商的“老路”,今年聽說老家被評為湘蓮小鎮,決定回家干。由于胡新建懂技術,會經營,當地政府支持他搞起了蓮魚混養?!拔业幕祓B田在花石羅漢山核心景區,今后來體驗采蓮、釣魚的游客自然不會少?!焙陆▽ι忯~混養充滿期待。
劉友良年紀輕想法多,他利用各類電商平臺,賣湘蓮的同時,居然順便賣了20萬朵荷花,價格3元至5元不等。劉友良做網絡銷售已有8年,他跟玫瑰花店老板學習鮮花保鮮技術,清晨采摘新鮮荷花,用濕紙巾包裹花梗,放到泡沫箱里托運,保鮮期能延長15天。劉友良把荷花當玫瑰花賣的消息不脛而走,他說:“解決了保鮮問題,荷花也能賣出玫瑰價,這也是大家對湘蓮小鎮的認可?!?/p>
當地種蓮人習慣將五六支種藕圍成團,一畝田約種30團,利于繁衍。當初五六人的花石蓮商現是一個“師”,30多年開枝散葉,生發出11家規模湘蓮工業企業,2萬多人從事湘蓮加工,許多人家祖孫三代都是種蓮、賣蓮人,如今生意越做越大。胡云高老人用兩句話表達了湘蓮小鎮的愿景:“湘優市俏千家客,蓮滿城榮萬戶興?!?/p>
三寸湘蓮,串起產業“一條龍”
花石鎮涓江村“寸三蓮”原種場,成片的枯荷下面正孕育著無窮的生機。
該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胡天真打理著原種場:“新培育出的‘寸三蓮一號’‘寸三蓮二號’,品質優良,產量穩定,抗病害能力強。”曾是貢蓮的“寸三蓮”,在當地種植面積上萬畝,小小蓮子串起一條長長的產業鏈,成為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樣板”。
凌晨5時,花石湘蓮市場內人聲、機器聲夾雜,有人正把加工好的湘蓮裝進包裝袋,扛上大貨車,發往全國各地。這個全國最大的湘蓮集貿市場,交易量每年達20萬噸以上。市場內有300多戶散戶,他們采用的是“前店后廠+荷塘”模式,農忙時下田種蓮,旅游旺季上岸賣荷花、蓮蓬,開農家樂,蓮子銷售旺季又做加工貿易,跨一二三產業經營。
“湘蓮小鎮花石鎮真的變了!”湘潭縣湘蓮協會會長胡運庚說,花石鎮近年借蓮發展第三產業,“寸三蓮”串起了山、水、花、景,形成了“賞荷品蓮之旅”休閑觀光路線,去年接待游客突破10萬人次。
胡運庚介紹,全國最有影響的湘蓮交易市場在小鎮,花石湘蓮市場年銷售額逾50億元,占全國湘蓮市場銷量的90%以上,主導著全國的蓮子市場;全國最大的湘蓮標準化種植基地在小鎮,湘蓮種植面積2萬余畝,培育了上百個蓮子品種;全國規模最大的蓮子加工產業集群在小鎮,11家規模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發出了月餅、粽子、蓮子酒、蓮子羹、藕粉、荷葉茶等精、深加工湘蓮產品。
產業興,腰包鼓。花石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425元,高出湘潭縣平均水平10.79%。
(文/曾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