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小的浮標,歷經20多年發展,崛起為湘北地區一大支柱產業。
上世紀90年代初,臨湘浮標從每家每戶的小作坊中走出,進入工業化生產。如今,臨湘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浮標生產基地、“中國浮標之鄉”,基本形成了集原材料供應、浮標生產、電商物流、競技體育、旅游會展于一體的產業鏈,年總產值突破30億元,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10月24日,記者走進臨湘市浮標小鎮江南鎮,感受這個省級特色產業小鎮的魅力。
行業領先“精而專”
深秋時節,江南鎮2000畝蘆葦種植基地里,2米多高的蘆葦迎風搖曳。
“除了有山林密布、江湖縱橫等先天優勢,臨湘浮標優質的原材料還來自于對每一根蘆葦的精心培育。”臨湘浮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李炎岳介紹,目前臨湘蘆葦、芭茅、泡桐基地面積已達1萬畝,每年可提供桐木1000立方米以上、蘆葦1500萬支,發展孔雀、鵝、鴨等特種養殖10萬羽,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保證了優質浮標原材料供應。
“纖維、碳棒、熒光漆等原材料,以前我們靠從國外進口,現在本地就有生產工廠。”經歷過從無到有的發展陣痛,臨湘浮標協會會長彭建榮感觸頗深。
浮標生產的50多道工序,見證了臨湘浮標產業從傳統手工向半自動化生產的華麗轉身。
彭建榮如數家珍:“臨湘釣具產業已獲57項專利,有8個品牌成為湖南省著名商標。其中,池海浮標釣具有限公司擁有國家專利13項,公司自主研發的浸漆機、成型機為全國首創,開發制作的高檔工藝浮標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浮標產業“精而專”,特色產業小鎮道路越走越寬。目前,臨湘浮標生產企業有780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量超過1億支,約占國內市場份額80%。
產業集聚“一體化”
“小鎮浮標產業園已建成標準化廠房20萬平方米,已有32家企業入駐,還有51家企業準備入園。”臨湘浮標產業辦工作人員劉亞軍說,特色小鎮建設改變了企業單打獨斗的局面,使浮標產業集聚發力,但其作用不止于此。
據了解,浮標在釣具裝備中占比約8%,國內垂釣愛好者有6000萬人,釣具市場消費約600億元,浮標市場僅占40億至50億元。
臨湘浮標小鎮的規劃建設,是在做好浮標產品的基礎上,以浮標為本,積極引進其他釣具產品龍頭企業,形成多樣化、一體化釣具產品鏈。
如今,小鎮不再是單一的浮標企業,電子標、魚餌、釣竿、釣具包裝、碳棒等生產企業一應俱全,釣具原材料加工、機械生產、油漆美工等加工企業龍頭集聚。其中,簽約引進深圳眾凌匯科技、湖南名昶釣具2家企業,總投資5億元。
融合發展“浮標+”
走進臨湘浮標小鎮,“雙十一”濃厚氛圍撲面而來,生產、銷售、物流一派熱火朝天。不遠處,300余畝二期規劃用地上,電商物流園已開工建設。
5月18日,“天貓國際垂釣節”在臨湘開幕,提前掀起垂釣界的“雙十一”熱潮。臨湘市釣具電子商務協會會長張常翻出漂亮成績單:活動期間,天貓平臺垂釣類漁具店鋪交易總額突破1億元,其中臨湘釣具企業店鋪交易總額達2000萬元,總銷量同比增長35.6%。
“浮標+電商”營銷模式,讓臨湘浮標產業真正走上快車道。目前,全市已注冊釣具天貓店、京東店90家,1688批發店77家,線上年銷售額近10億元。
由一業獨大到多業并舉,臨湘浮標小鎮建設邁出“浮標+”步伐,帶動研發檢測、電商物流、教育培訓、游釣休閑、健身康養、賓館餐飲及運輸物流等服務業全面發展。據統計,今年來,臨湘市新增服務業從業人員2000多人,新增釣具(浮標)上下游服務企業170家,服務業收入新增1億元。
目前,臨湘正在打造涓田湖、白云湖、黃蓋湖、團灣水庫4個大型游釣基地,堅持“釣具生產”與“垂釣休閑”齊步走;依托“河湖連通”工程,開發聶市接駕樓、定湖七星莊等一批田園康養、鄉村游釣基地,由“浮標之鄉”向“健康之鄉”發展。
(文/張璇 張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