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建設特色產業小鎮,是我省加快產業項目建設,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近年來,為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我省出臺支持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培育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小鎮,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我省評選出了30個省級特色產業小鎮,這些產業小鎮,有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體,有的以農業產業為依托,有的以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為核心,形成了風貌獨具的工業特色小鎮、農業特色小鎮、文旅特色小鎮。從10月21日起,湖南日報推出《小鎮大業看湖南》專欄,展示我省特色產業小鎮的建設成就和時代風采。敬請關注!
“眼觀天下,‘鏡’在衡陽。”在衡陽市珠暉區東陽渡街道,一座占地6000余畝的“眼鏡小鎮”正在崛起。
今年上半年,來自深圳、東莞、廈門的150余家眼鏡企業,先后與衡陽東陽渡“眼鏡小鎮”簽訂回遷意向協議。6月初,第一批10家企業正式簽約入駐。預計到2021年,小鎮將引進200家眼鏡產業鏈企業,形成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10月18日,記者來到這座新鮮出爐的衡陽“眼鏡小鎮”探訪。
游子返鄉二次創業
道路綠樹環繞,廠房錯落有致。青石紅磚搭配現代化鋼結構屋頂,古樸又不缺時尚元素。眼鏡博物館展陳著數百副最新款的各類眼鏡,“眼鏡小鎮”的成長脈絡在這里清晰展現。不遠處,一間咖啡館很快就要營業。
這里曾是一家破產企業的生產區,現在是正在建設中的“眼鏡小鎮”高端眼鏡產業雙創示范點。隨著小鎮“誕生”,老廠房重現勃勃生機。
“整個小鎮的設計風格、布局改造,都邀請了我們企業一同商討。”首家入駐企業、從深圳橫崗遷來的華勝眼鏡公司負責人吳明輝說,為吸引他們到來,衡陽市誠意滿滿——提供3年免租、2年減半的工業廠房;配建員工食堂和宿舍,便利企業生產生活;向突出貢獻企業發放獎補資金,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衡陽市交通便利、勞動力資源豐富,還有一個眼鏡產業“必備伙伴”——位于衡陽松木循環產業園的電鍍產業園,能讓眼鏡企業沒有“環保負擔”。這些都吸引著要素成本日益增長的沿海眼鏡企業。
促使吳明輝下決心回來二次創業的,還有濃濃的家鄉情懷。
“深圳橫崗是世界級眼鏡生產基地,那里的眼鏡企業家和員工,三分之二是湘籍,湘籍中又有一半是衡陽人。”吳明輝用地道的衡陽話說,“回家”是大家心頭的期盼。
根在衡陽,心在衡陽。像吳明輝一樣的衡陽籍眼鏡企業家們,紛紛接過家鄉的“橄欖枝”,返鄉二次創業。
在已簽訂進駐意向的150余家企業中,企業主是衡陽籍的就有57家。
逐夢“自主品牌”
東昇眼鏡公司的新廠房正在安裝調試設備,員工們為第一筆訂單忙碌著。
公司負責人蔣成懷介紹,這是一筆來自日本某品牌的OEM訂單,委托他們代工生產,趕在年底前交貨。
深圳橫崗的許多眼鏡企業都采取OEM生產模式,就是為“大品牌”代工,以出口為主。這種生產模式下,“大品牌”公司擁有產業絕對話語權。
“我們回衡陽創業絕不是簡單的‘返鄉代工’。”蔣成懷堅定地說,他們不少人都是帶著“自主品牌夢”回來的。
打造自主品牌,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憑借多年為“大品牌”代工的經驗,他們的生產工藝和水平已經具備,但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風浪,他們還沒有十足把握。
衡陽“眼鏡小鎮”作為全省唯一一個以眼鏡為主體的產業小鎮,具有極強的“頭雁”效益。衡陽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可輻射內陸多個省份,很適合初創品牌成長。
“眼鏡小鎮”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幫助企業家圓夢,衡陽市正制定針對回遷眼鏡企業的“十條政策”,從鼓勵創新、留住人才、擦亮品牌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務。
打造品牌、發展品牌,不能局限于“生產-銷售”單一的業態。衡陽市提出“一點一帶一片”的長遠規劃,為小鎮描繪發展藍圖:即打造好一個高端眼鏡產業雙創示范點,培育東陽渡高端眼鏡商貿生活帶,最終帶動周邊形成一個集總部基地、研發生產、展覽銷售、體驗消費、工業旅游等于一體的高端眼鏡產業片。
“業內做過一個調查,歐美國家平均每人有12副眼鏡,我國遠沒達到這個數量。”蔣成懷介紹,很多人認為如果不近視、不老花,就沒有戴眼鏡的必要,但實際上太陽鏡、平光鏡和偏光鏡等兼具美觀和矯正功能的眼鏡,正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
他說,引導消費觀念、培育消費習慣,是他們下一步開拓國內市場的努力方向。
“扎根衡陽,按照這個思路走,自主品牌不是夢,千億產業有信心!”站在“眼鏡小鎮”規劃圖前,蔣成懷躊躇滿志。
(文/唐曦 唐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