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近幾年,全國各省市密集出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提法雖各有不同,但內核都指向“提質增效”這一關鍵詞。
湖南,肩負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使命。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的制造業提質增效,迫在眉睫。
6月15日,省工信廳舉辦“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活動調研情況交流會暨制造業提質增效專題研討會,行業企業、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等各界人士,直面制造業提質增效短板弱項,探討制造業升級轉型方法路徑。
老樹發新芽,新樹深扎根
企業是制造業提質增效的主戰場。通過科技創新和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我省一批傳統行業企業打破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等刻板印象,煥發出新活力。
“打造高端專用和特殊用途的重點品種鋼,年均創效超過30億元,成為湖南鋼鐵集團分量最重的效益增長點。”湖南鋼鐵集團副總經理謝究圓介紹。近年來,湖南鋼鐵集團通過構建精益生產體系、深化集成研發創新、加快以數字化智能化為重點的升級改造,在鋼鐵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的嚴峻形勢下,效益水平站穩中國鋼鐵行業“第一方陣”,僅次于寶武鋼鐵集團,排名第二。
一手提效益,一手降成本。謝究圓認為,數字化是當前應對外部形勢不確定性最大的確定性。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通煉鐵、煉鋼、軋鋼等主體生產工序之間的“數據孤島”,實現銷售、采購、生產、財務等全流程業務管理。2022年,湖南鋼鐵集團噸鋼內、外部質量損失同比下降13%和19%。
老樹發新芽,新樹也要深扎根。對于新興產業來說,提質增效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創新,更前瞻的眼光。
消費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快,要求企業具備較高的新品研發能力。長沙安克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研發投入上從不含糊,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創新研發,公司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公司副總裁張希認為,高端研發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能確保業務開拓和企業發展不被市場短期反應與波動干擾。去年,在現金流受到一定挑戰的情況下,安克創新研發投入提升38%。也是這一年,公司實現營收142.51億元,同比增長13.33%,穩居行業前列。
持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保持11%以上增長,大幅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4%,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49.9%。
要“盆景”,更要“風景”
天河超算、北斗導航、全球最大噸位起重機、“海牛”深海鉆機、國產最大直徑盾構機……近年來,一批代表中國速度、中國高度、中國深度、中國強度的大國重器擦亮“湖南制造”金字招牌。
在省社科院經濟部部長左宏看來,湖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缺獨領風騷的“盆景”,缺的是漫山遍野的“風景”。
湖南是超算技術的策源地,掌握多項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麒麟操作系統的國產市場占有率超過75%,具有顯著優勢。但從產業規模上看,2022年,長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集群主導產業營收約1700億元,規模較小,稅收貢獻不大。
如何破題?其他制造強省探索出不少有益經驗。
制造業提質增效,人才是關鍵。客觀來說,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內陸湖南想要留住頂尖人才存在一定難度。浙江省人才流動的“逆向飛地”模式值得借鑒,即周邊城市在杭州設立產業飛地、人才飛地,員工在杭州搞研發,生產和銷售分散到周邊地區,利用中心城市的資源有效彌補自身人才招引短板。
相關調研發現,“研究所現象”是湖南制造業區別于其他省份最大的特點。即中聯重科、海利化工、隆平高科等一大批明星企業,都是由本土科研院所轉企改制而來,繼而孵化形成新的產業集群。一方面,說明湖南產業基礎較好,孵化培育能力較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招商引資相對薄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安徽為例,通過引進京東方、蔚來汽車等龍頭企業,帶動新型顯示產業、汽車制造業蓬勃發展。其招商的底層邏輯是善用市場規律——給補貼不如給場景,給優惠不如給機會。安徽通過挖掘開放新技術應用場景,給予新模式、新業態成長土壤,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匹配,讓招商引資事半功倍。
研討會上,有專家提出,湖南產業數字化走在全國前列,但數字產業化布局還不夠清晰。比如,相較于江西VR產業、貴州大數據產業的特色鮮明、勢頭猛進,湖南尚缺乏標志性的數字產業。專家建議,湖南要盡快找準賽道、“搶占山頭”,推動科研成果市場轉化,打造重點數字產業。
當前,湖南制造業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省工信廳廳長雷紹業表示,將緊盯產業發展關鍵處,鍛長鏈、補短板,構建適應制造業提質增效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促進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整體躍升。
(文/謝卓芳 陶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