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特色小鎮建設是重要的著力點和支撐點,對于夯實農村產業支撐、傳承提升農村優秀文化、彌補鄉村公共服務短板、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強特色小鎮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筆者認為,要從四個方面著力。
強化政策引導,化解資源瓶頸。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要求,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為小鎮建設和運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激發企業的主體作用,化解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一要搭建平臺。立足特色小鎮集產業、研發、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于一體的資源優勢,政府要搭建城鄉要素流動和集聚的平臺,將鄉村和城市的優勢資源和高端要素加以重構,形成集聚創新人才洼地和高新產業高地,在創新集約高效的基礎構建新型社區。二要開拓投融資渠道,規避債務風險。要通過市場化運作,規范開展PPP項目,并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合法融資渠道,解決特色小鎮開發資金不足的問題。三要完善配套設施建設,擴大輻射區域。特色小鎮是連接大城市和農村不可跨越的重要結合部分,要通過穩步推進周邊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周邊鄉村的公共服務質量,擴大特色小鎮的輻射區域,以點帶面推動鄉村發展。
強化政府監管,構建“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在特色小鎮的建設、開發和運營過程中,涉及征地補償、拆遷安置、公共服務配套等多項建設,要構建前期規劃、中期建設、后期監管“三位一體”的科學管理模式。一要做好用地規劃和產業規劃,提高規劃建設用地投入強度,嚴控房地產傾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二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中期建設過程中,堅持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宜居”的要求,保護當地資源環境。三要加強運營監管服務,以企業為主導是當前和未來特色小鎮的運營主要模式,充分發揮政府有形手的調控作用,加強對小鎮企業的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服務,引導小鎮建設、企業發展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生態化的道路。
打造獨特產業生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特色小鎮要有特色產業支撐,并與旅游業、文創業、休閑娛樂產業相融合,形成高效的產業集群。一要優化產業政策,構建區域產業體系。通過優惠的稅收政策和科技創新資助等形式,加強對特色產業的扶持和引導,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及產業間的壁壘,提升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強產業活力,實現產業集群式發展,從而打造出獨特的產業生態,做精做強特色產業,避免同業同態的發展。二要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形成人才、資金、創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產品與客戶等多方互動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激發小鎮的創新能力,成為人才、資金、技術集聚的創新創業高地。三要利用互聯網+,打造信息服務平臺。構建人才、資金、科技、產業、市場信息平臺,合理配置優化小鎮資源,實現與外部各資源信息的無縫對接。
以人為核心,營造創新開放、綠色共享的人文環境。一要突出非遺特色,挖掘文化功能。文化產業是特色小鎮的主導產業之一,特色小鎮要保護和傳承當地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產業,展示特色文化基因,增強特色小鎮的獨特性和異質性。二要推進“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提升社區智慧功能。特色小鎮不是產業園區,而是集成“三生”為一體的綜合功能體,要合理規劃“三生”空間,完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加強社區文化、公益性文化的宣傳,提高當地居民和企業人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人文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發展。三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要營造開放、創新、綠色、共享的企業文化,強化企業對員工、政府、自然環境、消費者及公眾的責任,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內化為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
(文/孟慶蓮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長沙市基地特約研究員,長沙市委黨校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