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永州創新推出“房票安置”模式——
讓安置群眾居者“優”其屋
拆遷安置工作,長期被視為城市開發建設中的“頭號難題”。
以“市場化機制”破題,衡陽市石鼓區與永州祁陽市相繼推出“房票安置”模式,實現了安置群眾居者“優”其屋,推動了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
從政府“配菜”到群眾“點菜”
“小區環境、周邊配套,都沒話說!如果沒有‘房票安置’,我們不可能買到這么心儀的房子。”去年底,家住在衡陽市石鼓區的安置戶劉廷省,用手中的“房票”購買了自己中意的商品房。
劉廷省口中的“房票”,即政府將安置房購房補助金額量化后,制作成的購房補助憑據。安置戶手持房票,可以自行到與政府簽訂了協議的樓盤選房、購房。
2023年9月,石鼓區全面啟動“房票安置”工作,通過發布籌集公告,與轄區8家房企簽訂“房票安置”合作協議,為安置戶提供了804套團購房源,極大滿足了安置群眾按需選購的意愿。
“過去至少要等個三五年才能住進新房,房子建好后還要抓鬮搖號決定住哪層哪間,并且大多是小產權房,不能辦房產證或進行買賣交易。”石鼓區安置戶李德峰感慨,“現在都是商品現房,即買即住即辦證,可自由交易和抵押”。
蔣昌任是祁陽市城市澇區避險綜合治理項目拆遷安置戶,“上午簽訂房屋拆遷協議,下午就用房票買了房,新房采光好,小區綠化率高,周邊有學校、醫院,生活方便”。
“‘房票安置’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由政府‘配菜’變為群眾‘點菜’”,祁陽市住建局局長唐國平介紹,當地整合37個樓盤、11576套房源,從“人等房”到“房等人”,讓安置工作回歸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本源。
從“財政包袱”到“輕裝上陣”
一張小房票,既滿足了群眾的多元化和品質化需求,也激活了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資金保障是“房票安置”的關鍵環節。祁陽設置了5000萬元左右的“資金池”用于兌付房票資金,確保房企結算資金和房票使用人的相關補貼及時發放到位。
石鼓區則采取了“352”的資金結算方式,即與房地產企業簽訂購房合同支付30%、交房辦證后支付50%、剩余20%尾款兩年后付清。這樣就給政府籌集資金預留了時間,緩解了財政壓力。
石鼓區住建局局長尹磊算了一筆賬:全區安置總面積3.7萬平方米,按照過渡費每平方米8元計算,在長達2至3年的過渡周期下,最多需支付超1000萬元過渡費。通過發放房票,過渡周期縮短至幾個月,每年可節約近400萬元。
省了這筆成本,地方可以更加輕裝上陣。
祁陽市住建局局長唐國平告訴記者,在房票安置模式下,城市征拆開發建設模式由原來的“征收-建設-安置-開發”變為“征收-安置-開發”三個環節,壓縮了1至3年的建設開發周期,有效降低了項目落地的時間成本,提高了城市開發建設效率。
在房票安置推動下,祁陽新引進的47億元文旅體產城融合項目,實現了快征收、快安置、快開發,在最短時間內全部動工建設。此外,原計劃的7個安置區項目和2個二期安置項目無需開建或續建,直接為祁陽節省了約25億元的財政支出。
數據顯示,啟動房票安置工作以來,祁陽市共發放房票598張、總金額達6.42億元,使用房票購房套數達1029套;石鼓區共完成遺留安置任務314套、3.6萬平方米,完成全區任務的98%,并帶動商品房銷售1.9億元,預計可產生稅收1200余萬元。
(文/周怡然 劉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