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首市春季精品研學游發布7條新線路,天問臺、矮寨大橋等研學基地受到熱捧,非遺民俗和科技范成為文旅新寵。
繡娘指尖翻飛的金絲銀線催生美麗經濟,千年茶山飄香的云霧浸染文旅底色,數字技術讓沉睡的秦簡煥發新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文化+旅游、文旅+產業、科技+賦能”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在時代答卷上書寫著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璀璨篇章。
非遺賦能激活現代消費
3月18日清晨,花垣縣石欄鎮非遺工坊內,織機聲與贊嘆聲交織。400余名繡娘上班繡著花,下班能照看娃和老人。她們月均收入4000元。湘西州以非遺手工藝為抓手,培育文旅產業鏈規上企業近130家、非遺商品企業500余家,帶動10余萬人就業。
鳳凰古城迸發新活力。1026家旅拍門店將苗族銀飾與沱江光影“熔鑄”成新剛需,4000名從業者見證傳統服飾與現代光影技術的創意碰撞,年產值逾5億元。
山水間1500家特色民宿重構文旅圖景。古丈爾卓山谷民宿對話青松,里耶稻田民宿演繹“日出拓簡、月落耕讀”,特色民宿年營收5.3億元,其中30%反哺古建修繕。
趕秋節慶中,巴代雄祭司吟唱《古歌》,苗族姑娘八人秋千銀飾劃破云海,秋公秋婆為游人系上五彩豐收帶。這場千年文化展演,正轉化為湘西州最生動的消費場景。
“產業魔方”轉動詩意經濟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介的“文旅+”創新實踐中,湘西州正以跨界融合重塑產業版圖。
保靖萬畝黃金茶園化身沉浸式劇場,游客采茶制茶品茶,3.2萬名茶農奏響致富樂章。酒鬼酒生態工業園內,游客穿行于3公里長的地下酒廊,破譯馥郁香型的味覺密碼,28.3億元年產值彰顯工業旅游的智慧賦能。
矮寨峽谷中,馬拉松賽道與速降道縱橫交錯,云端競技對話武陵奇峰。隨著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落戶湖南,賽事經濟將帶動周邊產業增長。
湘西州1500多公里“最美生態公路”編織著交旅融合的詩行。交通動脈升級為文化廊道,每公里公路年均創造文旅價值42萬元。
科技融合催生文旅新業態
入夜,鳳凰沱江兩岸被科技點亮,全球首部文學IP數字光影劇《邊城》正在改寫文旅敘事。數臺激光投影與多組機械裝置聯動,將沈從文筆下的渡船和黃狗化作可觸的星河,帶動鳳凰古城夜游人次節節攀升,夜間經濟收入占了全年營收近四成。
在吉首德夯大峽谷,5G+全息技術打造的《德夯幻境》開啟云端奇旅。節目以億萬年玄武巖山崖為天幕,以苗寨樓體為舞臺,把沈從文1937年發表的公開信《莫要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融入演出,演出季場場爆滿。
湘西州“文旅大腦”接入327個點位,AI秒級生成行程,VR導覽覆蓋9大景區。“云上非遺”平臺匯聚236位傳承人,開展線上教學1.2萬個課時,苗鼓聲聲傳往武陵山外的大千世界。里耶秦簡博物館內,3.7萬余枚秦簡通過數字孿生“復活”,去年接待研學群體近百批次。
2024年,全省接待人次數最多的前十景區中,有三個在湘西州。該州旅游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50萬人吃上“旅游飯”、端穩“旅游碗”。
(文/楊元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