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湖南分會場活動在郴州市啟動,該市“雙創”活力被進一步激發。
“十三五”期間,郴州圍繞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實施“產業主導、全面發展”,全力以赴“興產業、強實體、提品質、增實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古老的林中之城,活力澎湃,發展強勁。2019年,郴州企業主體數由2015年28025戶增加到48698戶,新增注冊企業主體數由6176戶增加到9387戶,增幅分別達73.8%、52.0%。
立足資源優勢,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郴州作為“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礦業經濟曾一度占全市生產總值50%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70%以上、財政總收入60%以上,可謂一礦獨大。
然而,因礦業結構“散、小、差、亂”,布局混亂,無序開采嚴重,企業抗風險能力弱,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
郴州以開放促轉型,著力走出傳統資源依賴路徑,扎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傳統資源型經濟逐步實現從多向少、從地下向地上、從單一向多元、從黑色向綠色、從傳統向現代的“五個轉變”。
10月中旬,在臨武縣鎮南鄉油茶林里,密密麻麻的油茶果掛滿枝頭,村民們壓枝采摘,忙得不亦樂乎。
“以前開礦,錢是賺得快,但安全壓力大。如今轉型搞農業,收入差不了多少,但心里踏實。”當地種植大戶郭勇說,他不僅自己種了8000畝油茶,還帶動106戶農民成立合作社,開發高脂松、紅豆杉等經濟林木2000畝,辦起了雞場、鵝場,搞立體生態農業。
郭勇曾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礦老板”。隨著郴州進一步對外開放,加速向外向型經濟轉型,礦老板搖身變成種植大戶,這樣的例子在郴州屢見不鮮。
近年來,郴州強力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升級,完成了19個重點礦區的整頓整合,礦業秩序實現優勢資源向行業龍頭和戰略投資者集中,為安全生產、發展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奠定了基礎。
為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郴州按照一個優勢礦種對接一個行業龍頭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的方式,先后引進中國五礦、中國建材、中化集團、云南錫業等央企和戰略投資者,逐步形成以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為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涌現出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同時,郴州又大力承接沿海產業轉移,通過對外招商發展產業,已形成石墨新材料、大數據、有色金屬、電子信息、食品醫藥、節能環保、化工新材料、礦物寶石、裝備制造及農用機械9大優勢產業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外向型經濟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有現代服務業配套和支撐。郴州以城市經濟、高鐵經濟為主導,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綠色產業,打造了湘南物流園、鐵海聯運等一批大型物流平臺,建設年銷售額過億元的商業場所20多個,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
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不僅沒有影響郴州發展,而且實現了發展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同步提升。
建鏈強鏈補鏈,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
“十三五”期間,作為湖南“南大門”,郴州圍繞國家級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等建設,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
“市里大力實施招商引資‘四年行動計劃’,開展‘產業招商年’活動和開放崛起‘五大對接行動’等。”郴州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段外賓介紹,郴州立足9大優勢產業鏈、6大產業集群和5大重點產業,瞄準對接“三個500強”,大力推行產業鏈整體轉移、上下游企業抱團發展的高效招商模式。
2017年12月開工建設的郴州經開區電子信息新材料(中國)產業園,已引進日本住井工業、天瓏芯科技、鑫澤科技、熊本控股、日佳新材料、迦和新材料、偉一新材料、眾拓新材料等電子新材料產業鏈上下游關聯項目28個,初步形成了一個上下游體系完整的特色產業集群,為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做出了示范。
近5年來,郴州招商引資注重建鏈強鏈補鏈。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擔任產業鏈鏈長,并建立產業鏈長負責機制,形成了一套領導指揮系統、一套目標責任體系、一套考核評價體系、一套配套政策措施、一套調度運行機制。
同時,各產業鏈鏈長帶頭開展精準招商。2016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領導掛帥,開展各類型“請進來”“走出去”招商活動200余次,對接正威國際集團、長虹電子、華潤集團、正邦集團、中國廣核能源、深圳華強、上海電氣、中國航天建設等500強企業100多家。
今年前8個月,郴州各產業鏈鏈長開展精準招商活動40余次,新引進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項目225個,總投資916.98億元。其中,引進“三類500強”項目17個,總投資127.41億元。
通過鏈式招商,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臨武寶玉石文化產業園、嘉禾鑄鍛造產業園、宜章氟化學產業園、汝城廣東電子智能科技產業園、永興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園等一批產業鏈式園區相繼建成,蓬勃發展。
近5年來,郴州實際利用外資總量連續居全省第2位,實際到位內資總量連續居全省前3位;外貿進出口和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也連續居全省前3位。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汝城縣文明鄉沙洲瑤族村引來眾多游客參觀學習,每天接待數千人次。
講解員朱淑華介紹,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發生在沙洲村的“半條被子”的故事,沙洲村由此成為人們向往的紅色村莊。
汝城縣搶抓機遇,建立沙洲紅色旅游景區,包括紅色文化陳列館、特色瑤寨、田園綜合體等,帶動當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如今沙洲村,跟幾年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統籌城鄉、“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先后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傳統村落”。
天賜華夏,別樣郴州。郴州古稱“林邑”,意為林中之城,是農耕文化發源地之一。這里山清水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覽郴州飛天山時贊嘆:“無寸土不麗,無一山不奇。”
近年來,郴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出臺了《關于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見》《郴州市“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同時,緊抓獲批為國家“十三五”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契機,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全市面貌煥然一新。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50大氧吧城市”……一張張靚麗名片,令外界對郴州刮目相看。
走在郴州大地,滿目蔥蘢,一個個湘南民居傳統村落勾起多少人的美麗鄉愁。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和平村、全國五星級休閑農業示范莊園小埠村……讓游客流連忘返。
目前郴州建成全國及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40多個、市級200多個,是全省美麗鄉村最多的市州之一。
以美麗鄉村為平臺,郴州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已成功創建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一大批全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點,形成了“一莊園一風景,一基地一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布局。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郴州農產品享譽全國。汝城縣泉水鎮的辣椒、臨武縣舜峰鎮的香芋聞名遐邇,汝城白毛茶、資興東江魚、舜華臨武鴨、桂東玲瓏茶舉國皆知,郴州禾花魚、永興冰糖橙、宜章臍橙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郴州將美麗鄉村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原動力,休閑農業收入連年保持20%以上增幅。
林邑美了,產業興了,百姓笑了。2018年,郴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2406元、15018元;2019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8.8%。
(文/李秉鈞 顏石敦 羅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