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一項旨在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的浩大工程——“芙蓉學校”建設正式啟動。四年來,全省共投入97.6億元,投注武陵山、羅霄山等邊遠地區的教育基礎設施。到今年秋季學期,101所“芙蓉學校”建成并全部投入使用。
由于工作所需,筆者有幸采訪過幾所建成的“芙蓉學校”。這些按現代標準建成的學校,可以說顛覆了一般人心目中農村落后地區學校的印象——標準化的足球場、塑膠跑道、多功能教室、學生活動室……一應俱全,毫不遜色于城里學校。據了解,新建成的101所“芙蓉學校”已經開始發揮效能,為全省邊遠地區的孩子們提供了14.6萬個學位,目前擁有12.18萬名在校生。
百朵芙蓉花兒開,三湘學子盡開顏。這樣的“大手筆”投入在湖南教育史上是空前的,足見湖南在“重視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社會共識下的決心和力度。它不僅是一項讓更多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人生出彩機會的惠民工程,將對湖南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帶來深遠影響,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為努力實現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的系統思考、戰略部署和生動實踐。
當然,真正把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搞上去,進而真正實現全范圍教育資源均衡的目標,還不只是硬件設施的問題。正如一位“芙蓉學校”校長所言,“學校好不好,不光是看校園美不美、設施全不全,辦好教育才是關鍵。”辦好教育,既要有好的基礎設施,還須有優質的師資力量、規范的學校管理、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綜合環境。可喜的是,我省教育部門已經開啟了系統化的后續行動:通過公費定向師范生培養、“國培計劃”等,為芙蓉學校配備優質教師隊伍;公開選拔引進高水平的學校負責人;與省、市名校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利用教育信息化設備開通“上聯名校,下聯村小”網絡課堂,將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農村薄弱學校。
芙蓉花贏得人們的喜愛和贊美,不僅因為它有美麗的外表、鮮艷的顏色,還因為它“欣隨玉露點,不逐秋風催”的內在氣質。我們期待,傾注全社會心力的“芙蓉學校”在教育工作者的精心培育下,形質俱美、絢麗綻放而清香四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多年前人們對于改善教育、重視教育生動具象的奮斗目標。今天,教育更是被視為強國之基、贏得未來的關鍵。我們期待“芙蓉學校”成為一個時代的教育標桿,激勵三湘兒女以更大的魄力和創造精神,不斷夯實基礎教育,加快建設人才強省。
(文/朱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