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是對內蒙古、青海的要求,同樣是我們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時必須對標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就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位置,把“綠色發展”置于五大發展理念之列,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之一,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了很大提高。
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題中之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些年,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托,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一江一湖四水”為主戰場,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推進突出環保問題整改,接連打了污染企業關停并轉、下塞湖矮圍整治等幾場硬仗。2021年1月1日0時起,長江湖南段、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干流等水域,正式全面實行“十年禁漁”。可以說,湖南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方向正確,所有的付出就有豐厚的回報:長江干流湖南段和“四水”干流監測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Ⅱ類,全省市級城市平均空氣質量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湖南在“共抓大保護”和實現綠色發展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成績固然可喜可賀,但對標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相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需要、對照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更嚴格的標準,還有不少差距。現實而言,環境保護工作越往前推進,難度會越大;從新發展階段的實踐要求看,湖南作為內陸省份、農業大省、有色金屬大省,發展基礎相對薄弱,污染治理歷史遺留問題多。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貢獻湖南力量,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仍需我們保持堅定的歷史耐心和足夠的戰略定力。
彰顯新擔當,就要牢固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現代化觀,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現代化新湖南的各環節、全領域。抓生態文明有顯績,更多的是“潛績”,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把養護一方水土、創造美好環境當作重中之重,把生態優先的理念熔鑄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群體,形成齊抓共管、人人有責的濃厚社會氛圍。
實現新作為,就要接續打好攻堅戰。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統籌推進長江治污治岸治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加快推進郴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和岳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持續抓好“一江一湖四水”系統聯治,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
彰顯新擔當,就要落實落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抓好食品安全,保證“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讓群眾放心。把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全過程、各方面,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高端化、循環化、綠色化。
行百里者半九十。生態文明建設既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也不能坐觀其變,無所作為,缺乏行動上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我們必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和定力,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在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建設美麗湖南、推動綠色發展,讓綠水青山成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優勢與驕傲。
(文/湖南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