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蓋了法院公章的A4紙,為銀行核銷不良債務提速百倍,寫下湖南優化金融營商環境的新注腳。
這張紙,是湖南近日誕生的首份《金融不良債權核銷預查證明》(簡稱“預查廢證明”)。
怎樣持續優化金融營商環境,助力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采訪業界專家學者,帶來相關各方的思考與建議。
一紙證明,成為金融糾紛首道“濾網”
“真沒想到,以前要走半年的程序,現在一天能搞定。”長沙市芙蓉區某股份制銀行代理人周香笑著說。
4月18日,周香來到定王臺人民法庭,準備起訴信用卡逾期的借款人肖某。庭長戴波查詢信息發現,肖某關聯另一起案件,且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已經被法院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
當天,該銀行提出申請,芙蓉區人民法院發出湖南首份《金融不良債權核銷預查證明》。
“有了這張證明,金融機構可以依規向監管部門申請核銷呆賬,大大縮短處理不良債務的周期和成本。”周香告訴記者,以前,銀行要窮盡司法途徑,獲得法院終本裁定后,才能核銷呆賬。經常忙活一年半載,一分錢也追不回。
周香透露,呆賬會影響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和盈利能力,還會減弱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繼而引發系統性風險。
這張紙,怎么來?
“必須取得金融機構同意。”戴波介紹,這紙證明,僅適用于信用卡和信貸類金融糾紛;涉案標的小、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且債務人有關聯他案,無財產可供執行,法院已作出終本裁定。
“芙蓉區是湖南傳統的金融中心,信用卡案件多。”在戴波看來,這紙證明是金融糾紛首道“濾網”,既節約了司法資源,又優化了營商環境。
靶向發力,瞄準現實急迫需求
近年來,普惠金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金融糾紛隨之激增。
去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出的“二號司法建議書”顯示,截至2023年2月底,全國信用卡逾期客戶數約2976.64萬人,危害金融安全。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
湖南金融中心位于長沙湘江西岸,駐有多家銀行總部和基金公司。
“試點‘預查廢證明’機制,是法院和金融機構的急迫需求。”岳麓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曾夢佳說。
近年來,岳麓區法院金融糾紛案件攀升。3年前,該院在金融中心設立金融巡回法庭。去年,該法庭共受理金融糾紛案件17031件,今年第一季度已受理此類案件7895件。
瞄準需求,靶向發力。
今年年初,曾夢佳深入浙江調研“預查廢證明”機制。3年前,浙江法院開出全國第一張“預查廢證明”。
“取經”回湘后,曾夢佳和數十家金融機構溝通,推動該機制試水破冰。
日前,記者走訪得知,金融中心已有多家商業銀行同意試點。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了1000件案子作為樣本,這批案件,逾期40至180天。經法院查詢,其中有50個債務人,關聯其他執行案件。
“雖然查成率有5%,因案件關鍵信息不夠,很多無法開具‘預查廢證明’。”曾夢佳說。
既有遺憾,也有隱憂。
金融機構會否濫用申請預查廢證明手段,查詢不符合適用預查廢證明的債務人的財產?這是法院的擔憂。
曾夢佳在調研中了解到,針對這類問題,杭州市上城區法院明確要求,金融機構申請開具預查廢證明,必須提供信用卡卡號、金融借款合同的合同號、債務人的身份信息等資料,才能進行查詢。
拿了預查廢證明,債務人的還款義務是不是就免除了?這是金融機構的顧慮。
“一旦獲取債務人財產線索,銀行依舊可以通過司法程序追償債權。”曾夢佳說。
從發卡授信到壞賬核銷,亟需有效管控機制
記者調查發現,這一紙證明,折射不少問題。
“人工甄別難,查詢效率低。”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霽指出,湖南金融糾紛案件量大,法院查詢方式原始,難以批量獲取精確信息。
據悉,外省多家法院已開發專門的金融智審平臺,能夠批量高效核查開具“預查廢證明”所需信息。
“要不斷完善‘預查廢證明’的長效機制,服務保障金融高質量發展。”王霽建議,法院應安排專人負責該項工作,開發智能查詢系統,實現銀行不良債務批量導入、自動核查,以突出“預查廢證明”實效。
“金融糾紛激增,銀行難脫其責。”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文曲指出,一些金融機構,為了業績考核,誘導不合格客戶盲目借貸,導致過度負債。此外,銀行催收僅限于短信和電話,未開拓有效的催收路徑,大量逾期客戶“躲貓貓”,糾紛最終流向法院。
去年,芙蓉區法院向轄區各大金融機構發出倡議書,建議嚴格授信機制管理,嚴防違規提高授信額度風險;落實金融機構自行催收責任,規范催收程序及方式。
陳文曲建議,加強對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監管,督促金融機構審慎放貸、按需授信、嚴控大額,從源頭上減少違約糾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人民銀行,應不斷完善從發卡授信到壞賬核銷的有效管控機制。
寫好“金”牌大文章
何金燕
近日,湖南發出首份“預查廢證明”,助力金融機構高效處置不良債務。
這紙證明,減輕了金融機構包袱,是湖南金融糾紛問道“楓橋經驗”的新嘗試。
以往,金融機構核銷呆賬,須走司法程序,這個周期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多。呆賬核銷,是金融機構降低不良率、提高資產質量、實現資產保全的重要手段。如今,有了這紙證明,金融機構可以直接向監管部門申請核銷呆賬。
這紙證明,直擊金融糾紛激增難題。優化金融營商環境,要問需于民,問需于金融企業。一紙雖薄,其背后承載多方沉甸甸的期許:既有力回應了金融機構的司法需求,也有效避免了法院對同一債務人進行不必要的訴訟和執行重復立案,壓降了金融糾紛總量,節約了大量司法資源。
眼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金融巡回法庭開進湖南金融中心,金融糾紛“一站式”受理,值得點贊。筆者了解到,此類案件,標的小、批量化、類型化。如何尋求“最優解”,實現金融糾紛“一攬子”批量調處?法院仍需不斷創新機制,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持續優化法治化金融營商環境。
這紙證明,僅十余行,折射發展大課題。信用卡、消費貸等呆賬問題,日益嚴峻。營造健康穩定的金融環境,需要消費者、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等多方努力。于消費者,需理性消費,按期還款。于金融機構,應審慎放貸,有效催收。于監管部門,要扛牢使命擔當,嚴格監管;不斷完善信用體系,降低消費者違約可能性。
這紙證明,澎湃了市場活力。金融市場是經濟社會運行的“晴雨表”。穩健的金融環境,才能引來更多投資和創新活動。湖南當以這張紙為扉頁,推動金融糾紛調處“大變革”,用心用情用力寫好“金”牌大文章,優化營商環境,賦能高質量發展。
(文/何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