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來湖南考察,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科技創新工作提出殷殷囑托。
湖南省委、省政府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加速發展動力換擋升級。科創熱潮在三湘大地蓬勃興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走向深入。
“向新力”持續增大,湖南創新綜合實力提升到全國第9位
4月,馬來西亞霹靂州巴都牙也,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一派繁忙。
這家公司是中車株機設在馬來西亞的子公司。廠區占地面積307畝,84%的員工、92%的一線作業人員來自當地……作為中國鐵路裝備首個海外制造基地,每年能夠制造200輛軌道交通車輛。
與中國高鐵“走出去”同頻共振的,是湖南科技創新不斷攀登的雄心和腳步。
近年來,從頒布實施全國首個創新型省份建設綱要,到出臺建設實施方案,再到滾動實施推進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提質升級、建設湘江科學城、實施“4+4科創工程”、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推進科技賦能文化產業創新工程等科技創新高地5大標志性工程,湖南省委、省政府強化頂層設計,開啟了一場抓創新抓發展、謀創新謀未來的征程。
湖南搶占技術、平臺、人才、產業的發展先機,一系列舉措相繼出臺、完善、深化。
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告別“過細過死”;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堅持把培養引進人才與重大戰略實施相結合,讓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促進一批創新型企業的問世和發展……
這些年,也是湖南自主創新的豐收年。
“三超”“三深”等標志性科創成果,不斷擦亮著“湖南名片”。2023年,鋁鈧合金均勻性等關鍵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取得了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世界首臺可變徑斜井巖石隧道掘進機等17項國際國內“首”字號、“最”字號重大成果。
湖南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迎來新突破?!八拇髮嶒炇摇笨傮w進入實體化運行階段,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8項,“四個重大科學裝置”穩步推進建設和科研;牽頭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增至11家,實現了總數和在全國占比“雙提升”。
創新關鍵在人才。2023年,我省144人獲國家級人才計劃項目支持,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創歷年新高。
曾經的研發投入短板,也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推進中取得長足進步。2023年,湖南研發經費投入突破1100億元,增速居全國第5,是2012年的3.8倍。
省科技廳提供的一組數據讓人振奮。
和2012年相比,2023年全省創新綜合實力由全國第15位上升到第9位,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90多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倍多。2012年以來,累計獲國家科技獎201項,主持獲特等獎2項、一等獎10項。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湖南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自主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成效明顯,7年6次受到國務院表揚激勵。
創新大軍追“研值”,發展新質生產力
4月22日上午,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里,一場特殊的宣講會吸引了湘江新區、企業、高校等單位近百名代表。大家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巴斯夫杉杉路線,共話如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質生產力。
落戶長沙3年來,這家靠科技創新將一把黑色粉末融入全球產業鏈的合資企業,已成為中國正極材料行業龍頭企業中的一支勁旅
3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研究院考察時強調,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是企業不斷成長壯大、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聽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求“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把資源投向能夠增長“研值”的領域,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數據顯示,2023年湖南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六有”研發機構近千家。
近日,業內首款電碳融合計量表陸續在上海、廣東等地的多家企業掛網試運行。電碳表能夠實時計量并給出企業用電帶來的碳排放量指數,有助于企業根據碳排放情況優化生產用電安排。
這款電碳表產自長沙企業威勝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威勝,進車間、問生產、話發展,很關心企業每年研發投入有多大。
“10年前,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不到營收的6%,現在已經超過9%?!蓖賴H貿易有限公司總裁呂新偉介紹,為了這款電碳表,科研團隊歷時6年開展技術攻關。
創新引領,動力澎湃。10年來,威勝營業收入從25億元增長到超72億元,總資產由58.55億到近140億元;推出的中國第一臺數字化變電站電能表、中國第一臺0.1S級高精度關口電能表、中國第一套工業互聯網平臺化的電水氣熱能源計量系統等,不僅填補國內空白,還出口國外。
威勝不斷追“研值”,只是湖南創新大軍中的一個縮影。
工廠內,新型工業化扎實推進,產業鏈“鏈長制”穩步實施,從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研發,到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闊步前行。
田地間,無人駕駛播種機引領春播新時尚,水稻有序拋秧機填補國內空白……農機新技術的開發,讓“糧食更優質、農民更輕松、農業更智能”的愿景在湖南正變成常態。
實驗室里,“點石成金”的一次次探索,沒有停歇。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批新材料脫穎而出,耐燒蝕多元超高溫陶瓷復合材料整體構件研制成功,高性能粉末冶金彌散強化銅合金成果實現轉化應用。
全省創新主體高度集聚的湖南湘江新區,也收獲了引以為豪的GDP和“研值”。新區管委會科技創新和產業促進局副局長李明告訴記者,近年來,新區實施“八大工程”、實現“六個倍增”,出臺《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核心引領區實施意見》,以全省5‰的土地創造了8%的GDP,經濟總量位居國家級新區第六。
跳出湖南,著眼中部和全國。湖南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實施了大批省科技重大專項和戰略性新興領域科技攻關與產業化項目,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
特別是連續4年提出十大技術攻關項目,既支持不同創新主體解決國家層面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自己設定“卡脖子”攻關任務。到2023年,全省累計完成研發投入20.7億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47項,推動應用示范70項。
放大優勢,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業
前不久,在省發改委公布的全年重點建設項目名單中,中聯智慧產業城、三一株洲智造基地等18個高端裝備制造項目齊聚榜單。
謀勢、蓄勢、聚勢。今年以來,全省密集發布重大項目清單、推進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聯重科麓谷工業園,各類工程機械產品一字排開。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童迪 攝
湖南是制造業大省。2024年一季度,工業“壓艙石”對湖南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5%,其中制造業占全省GDP比重達26.4%。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著湖南制造業的發展,多次前往企業考察。
山河智能副總經理朱建新至今清晰地記得,2020年9月17日,總書記冒雨來到公司,強調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要堅定不移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
“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山河智能創新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具備三個創新特質:產學研一體、差異化競爭和先導式創新?!敝旖ㄐ抡f,近年來,公司累計申請專利700多件,近百款產品成功下線,先后推出了5G智能遙控挖掘機、首臺5G智能旋挖鉆機、5G智能鑿巖鉆機等。
高端裝備制造的背后,是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
湖南培育出的4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就有長沙工程機械、株洲軌道交通裝備、株洲中小航空發動機等3個裝備制造業,居全國前列。
今天,全球每下線10臺混凝土機械就有8臺產自湖南;湖南產電力機車占全球市場份額27%,居全球第一;中國每生產10臺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就有9臺產自湖南……
“高端裝備制造湘軍” 跨越山海,正在成為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力量。
在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土方機械園,全工藝流程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生產速度快,平均每6分鐘就可下線1臺挖掘機;產品質量好,下線設備合格率100%。2023年,中聯重科境外收入占比達38.04%,創歷史新高。這一年,湖南省工程機械產品出口同比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7個百分點。
湘電集團成功研制的世界首臺套120噸級純電交流傳動礦用電動輪自卸車,遠銷美洲、歐洲等地。短短3年,該產品又刷新了紀錄。
“公司最新研發下線的世界首臺套220噸級純電礦用自卸車,將更有力推動礦業運輸行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引領全球礦業裝備技術邁向新高峰。”湘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健君自豪地說。
?。ㄎ?黃利飛 王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