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誰要是不說說DeepSeek,好像就不太時髦似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的一句感慨,生動地道出了當下人工智能之“熱”。
從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到又一款國產AI產品Manus迅速走紅……“人工智能+”成為人們熱議的高頻詞。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日常,該如何擁抱AI、將AI利用好的討論也愈發熱烈。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多個行業的代表委員就不約而同地談到,“人工智能+,技能也要+”。
曾有人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人工智能反過來是什么?‘能智工人’。”也就是說,當人工智能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需要有升級版的人才隊伍與之相適應。以先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為例,當工藝流程、操作技法轉變為規程、代碼和參數,從業者是否具備良好的人機協同能力、數據讀取和分析能力,將成為能否保障智能化生產線高效運行的關鍵。
“三百六十行”的外延日新月異,應對變化的最好方式便是擁抱變化。日前,清華大學宣布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著力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新加坡也提出,年滿40歲的國民可獲得額外技能培訓補助,用來進修無人機操作、元宇宙設計等新課程,以加強就業能力。這些創新都在提醒我們,“人機協作”的大趨勢來臨之際,個體要善用技術拓展能力邊界。相關政策的制定也要加強針對性與前瞻性,通過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技能培訓服務,為普通人鋪就穿越技術風暴的“緩沖帶”,以更好適應與人工智能協同合作的新場景。
再智能的AI,“人工”也是少不了的前綴。與其擔憂是否會被AI取代,不如主動擁抱變化、與科技共同進步,成為懂AI、會用AI的“無法被替代者”。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那些積極的進取者,總能在浪潮中重塑職業生命力,在變革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文/萬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