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支持岳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和《支持衡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的通知
湘政辦發〔2021〕36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支持岳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和《支持衡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8月2日
(此件主動公開)
支持岳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
岳陽市是我省唯一臨江口岸城市。為支持岳陽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通江達海獨特區位優勢,緊緊抓住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機遇,支持岳陽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中部地區先進制造業聚集區、湖南通江達海開放引領區、湘鄂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為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經濟綜合實力、發展質量、城市功能明顯提升,內聯外暢的交通網絡基本建成,融入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綜合競爭力位居中部地級市前列。到2035年,建成更高水平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經濟總量、質量、均量三量穩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加快綠色崛起
(三)營造和諧江湖生態系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系統推進長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保護一江碧水。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統籌推進長江河道整治及河勢控制、洞庭湖四口水系綜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加快推進洞庭湖國家公園建設,打造最美長江岸線濕地保護樣板區,構建江湖共通、山水相依、田草相融的生態系統。(責任單位: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林業局)
(四)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優化存量、提升增量,調整產業結構,通過依法關停、搬遷、改造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嚴格限制高污染產業。支持發展綠色產業,以己內酰胺產業鏈整體搬遷為重點,引導沿江沿湖化工企業逐步搬遷入園,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支持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在長江沿線及其腹地,建設長江百里綠色經濟發展走廊。(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
(五)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模式,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支持建立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生態補償等價值評估和統籌開發機制,推動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
三、打造產業名城
(六)構建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構建岳陽現代產業新格局。圍繞產業層級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建設石油化工、食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電力能源、現代物流、文化旅游7大千億產業,壯大新興優勢產業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七)打造有影響力的優勢產業基地。支持優勢產業提質升級。突出發揮石化產業優勢,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湖南岳陽綠色化工產業園,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石化產業基地。推進電力能源、氫能示范應用城市建設,建成長江經濟帶綜合能源基地。加快湖南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園、湖南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特色產業園建設,打造大型高端裝備制造、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協同共建長株潭衡岳國防科技工業創新示范基地。(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八)建設臨空經濟區。支持依托三荷機場設立臨空經濟區,盡快建成區域航空物流樞紐,大力發展臨空產業。(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
四、壯大樞紐經濟
(九)構建樞紐經濟體系。支持構建物流通道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的樞紐經濟新格局。完善岳陽港運營近海直航及國際接力航線運營機制,推進中歐班列岳陽站建設,打造區域貨源集聚分撥中心。支持岳陽開展城鄉交通一體化示范創建和申報國家級公交都市創建;加快推進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國家示范物流園區和5A級物流企業的發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長沙海關)
(十)提升長江岳陽段通航能力。爭取國家支持長江岳陽段深水航道建設,爭取將長江岳陽段航道常年維護水深提升到6米。(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
(十一)加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支持加快建設港口群,構建以城陵磯港為樞紐港,湘陰虞公港、華容塔市驛、岳陽縣扁山、臨湘鴨欄為“衛星”港,“一湖四水”流域其他港口為喂給港的港口體系。支持城陵磯口岸外貿聯檢錨地,支持開展港口航運作業區和疏港工程建設,完善城陵磯港水運、鐵路、公路等多式聯運設施。(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長沙海關)
(十二)完善口岸功能平臺。支持高標準建設自貿區岳陽片區、城陵磯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申報建設湖南航運交易中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長沙海關)
五、創建活力之都
(十三)提高城市能級。支持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按照國家政策標準,適時調整行政區域,做大中心城區規模,建設“一湖兩岸”宜居城市,加快人口集聚。(責任單位:省民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十四)提高通道能力。支持完善鐵路東聯西接,爭取常岳九、長九鐵路納入國家鐵路建設發展規劃;推動京廣鐵路岳陽城區段東移;加快推動岳陽與周邊區域的鐵路、公路互聯互通工程。爭取國家支持將岳陽機場納入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布局規劃,建設國際航空口岸。(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
(十五)建設創新型城市。支持申報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依托巴陵石化、長嶺煉化等龍頭企業,積極推進創建高端合成材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亞歐水資源研究和利用中心洞庭湖研究院建設。支持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岳陽設立研究院和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創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示范基地,推動科技成果在岳陽產業化。(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十六)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申報國家新城建試點城市。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十七)深度融入國家和省重大區域戰略。支持以交通為紐帶、以產業為支撐,強化與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協同發展。支持岳陽布局先進制造業和工程機械零部件項目,推動長株潭岳協同配套發展,在先進制造業、現代物流等產業領域形成合力。(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長沙市人民政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
(十八)建設湘鄂贛邊界區域經濟文化中心。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發展文創產業,支持岳陽巴陵戲傳承展演中心建設。打造精品線路,管控城市整體格局和建筑風貌,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水平,在保護的基礎上利用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打響“岳陽天下樓、洞庭天下水”的文旅品牌。支持建設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優化岳陽高等學校結構布局,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支持重大醫療項目建設,打造湘鄂贛省際區域醫療中心。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產品服務創新,推動創建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湖南銀保監局)
(十九)壯大縣域經濟。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支持建設大美湖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支持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特色小鎮。支持省數字鄉村建設試點落地岳陽,建設國家級數字鄉村示范縣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
六、強化保障措施
(二十)強化要素保障支撐。推進放權賦能,在用地審批等方面積極賦予省域副中心城市省級事項管理權限,鼓勵 “點狀供地”先行先試,支持產業園區探索創新土地出讓和開發建設模式。支持發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綠色生態等企業債。對于符合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條件和管理要求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綠色生態項目,支持納入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范圍。探索推出高端人才享受戶籍、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教育廳等)
(二十一)完善組織實施機制。充分發揮省領導定點聯系工作制度作用,加強對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指導。省直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職責,細化配套措施,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見效。岳陽市要落實主體責任,狠抓工作落實,重大事項和工作進展及時報告。(責任單位:省直有關部門、岳陽市)
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支持衡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
衡陽市是我省湘南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持衡陽更好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打造現代產業強市,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和“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緊緊抓住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機遇,支持衡陽打造全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城市、區域性經濟中心和現代消費中心、中西部地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爭當主力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爭當“領頭雁”,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作出更大貢獻。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00億元,綜合承載力、經濟輻射力、示范引領力明顯增強,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制造強市、開放強市、創新城市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創新創業、營商環境、城市品質成為中部地區地級市標桿。到2035年,建成更高水平的省域副中心城市,經濟總量、質量、均量三量穩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二、支持建設現代產業強市
(三)加快重大產業平臺建設。推動建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轉型創新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支持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鼓勵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建設湘江綠色經濟產業軸。協同共建長株潭衡岳國防科技工業創新示范基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科技廳)
(四)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先進裝備、特色材料、輕工消費品等主導產業,著力提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能力。推動輸變電裝備產業集群納入國家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設“世界鋼管之都”“有色金屬之都”“中國特變電氣城”。引導和推動新能源汽車制造產業布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五)引領發展數字經濟。支持創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骨干網互聯節點、大數據中心,完善城市基礎網絡。推動傳統優勢特色產業數字化改造。積極開展政府數據授權運營試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和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支持建設數字鄉村示范。引導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
(六)構建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做大做強黃花菜、油茶、湘黃雞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支持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支撐打造糧食安全產業帶、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創建設施農業和規模養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縣,建成區域性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局)
(七)建設高水平的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衡州大道數字經濟走廊,推進科技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實施未來產業孵化加速計劃,支持引導國內名校在衡設立研究院、開展“雙創示范基地”深度合作以及產業跨界融合示范。積極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創建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爭取國家級大型科研裝置、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布局。(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
(八)優化產業人才支撐體系。創建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打造“中部匠都”。支持圍繞科研、醫工、高教等領域開展柔性引才,鼓勵衡陽高層次科創團體引進“UP模式”發揮更大作用。加大“芙蓉人才行動計劃”惠衡力度。(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發展改革委)
(九)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申報國家新城建試點城市。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推進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推進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三、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級
(十)建設綜合交通樞紐。支持衡陽鐵路樞紐改造,進一步提升衡陽鐵路樞紐地位。支持高速公路城區段改線構建城市高速環線,推動國省道城區瓶頸路段貫通升級為城市快速干線,開展城鄉交通一體化示范創建及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創建。支持開通貨運航班、國際航線,加快通用機場及直升機起降點建設,推進臨空經濟示范產業園建設,打造省域航空副中心。推進湘江防洪閉合圈和航道、港口建設,充分發揮“黃金水道”天然優勢,構建水運、鐵路、公路多式聯運體系。(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
(十一)建設能源樞紐基地。爭取“寧電入湘”特高壓直流線路落點衡陽,推進廣西支干線與新粵浙管道在衡聯通,支持抽水蓄能、氫能示范應用等能源產業發展,根據全省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基地實施方案,積極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探索推進“差別上網電價”,引導擴大湘南地區電力投資。(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
(十二)打造區域開放中心。支持衡陽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擴大國際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支持創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和營商環境示范市,推動與粵港澳大灣區、長株潭都市圈等周邊地區產業協同互補、設施互聯互通、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建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和航空口岸,加快發展高鐵快運,布局貨運樞紐航空基地。支持申報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選址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全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積極發展網絡貨運新業態。(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
(十三)打造區域消費中心。鼓勵申報新型消費示范城市,支持創建國際級旅游休閑城市,打造衡山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爭創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城市、文旅消費試點城市,爭創國家賽艇、網球訓練基地。(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體育局)
(十四)打造區域醫療中心。支持統籌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建設大湘南區域醫療中心,推進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級區域中醫診療中心、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基地和空中醫療救援中心建設。(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
(十五)打造區域教育中心。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支持與知名大學合作辦學,推動在衡高校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加快獨立學院轉設。提高職業教育發展質量,建設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加快建成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區域性職業教育聯盟、產教融合共同體。(責任單位:省教育廳)
(十六)打造區域應急中心。推進區域性應急物資生產保障基地建設,加快建成集危化品救援、礦山救援、森林防火、防汛搶險、城市搜救、地質災害等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綜合救援和應急實訓演練基地,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責任單位:省應急廳)
四、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十七)優化擴大城區規模。按照國家政策標準,支持中心城區區劃適當調整,推動中心城區行政區劃面積、城區建成區面積、城區人口得到有效提升。(責任單位:省民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
(十八)加速城市人口集聚。深入開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綜合試點,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外來人口本地化配套政策,鼓勵在國家確定的政策范圍內開展戶籍管理和居住證制度創新,將轉移人口公共服務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省財政廳)
(十九)建設高品質大城市。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范,創建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兒童友好型城市,支持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等試點,加快推進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先行先試示范。(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
(二十)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支持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水平,改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品質,深入挖掘工業遺址、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和弘揚造紙文化、船山文化等,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做好古村落、古民居保護。(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和旅游廳)
(二十一)建設縣域經濟強市。支持縣域經濟強基工程,鼓勵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示范,支持創建全面鄉村振興示范市,鼓勵申報農村改革試驗區、農房建設試點,推廣返鄉創業試點經驗。(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
五、強化保障措施
(二十二)強化要素保障支撐。推進放權賦能,在用地審批等方面積極賦予省域副中心城市省級事項管理權限,鼓勵“點狀供地”先行先試,支持產業園區探索創新土地出讓和開發建設模式。支持發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綠色生態等企業債。對于符合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條件和管理要求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物流、綠色生態項目,支持納入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范圍。探索推出高端人才享受戶籍、醫療、住房、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責任單位: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教育廳等)
(二十三)完善組織實施機制。充分發揮省領導定點聯系工作制度作用,加強對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指導。省直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職責,細化配套措施,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見效。衡陽市要落實主體責任,狠抓工作落實,重大事項和工作進展及時報告。(責任單位:省直有關部門、衡陽市)
本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