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南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3年)》的通知
湘政辦發〔2020〕42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湖南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3年)》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10月20日
(此件主動公開)
湖南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3年)
為有效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構筑起保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根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明電〔2020〕14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關于印發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的通知》(發改社會〔2020〕735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健全應對疫情常態化機制,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全力推進“一網三中心一基地”(即疾病預防控制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大湘南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大湘西區域醫療衛生中心,醫療物資儲備基地)建設,重點提升疾病防控的快速反應能力、集中收治的兜底救治能力、醫療物資的應急保障能力、科學技術的強大支撐能力,不斷提高我省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公共衛生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突出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法治思維,把準公共衛生治理規律,加強頂層設計,全面優化我省醫療衛生資源布局。
——堅持問題導向、改革創新。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創新體制機制,著重解決醫療資源布局不合理、疾病防控體系不完備、應急救治基礎不扎實等突出問題,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
——堅持平戰結合、突出重點。既滿足“戰時”快速響應、集中救治和物資保障需要,又充分考慮“平時”職責任務和運行成本。加快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關系全局、保障基本、當前亟需的重大醫療衛生和應急物資保障設施。
——堅持注重實效、全力推進。搶抓國家政策機遇期,大力爭取更多重大政策、平臺、項目支持;加大省內投入,統籌安排建設資金,全力推進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堅決守住公共衛生安全底線。
——堅持系統聯動、保障有力。健全集中高效的衛生健康領導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立“管治防”統一、院地校聯動、省市縣協同的綜合治理模式,不斷提升重大疫情依法防控、科學防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能力。
(三)建設目標。
通過三年努力,全面完成“一網三中心一基地”建設任務,建成國家精神病學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和區域性疾病控制中心;全面建立起覆蓋到位、響應迅速、處置高效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分層分級、平戰結合、系統聯動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治體系,緊盯前沿、協同創新、綜合配套的科技人才支撐體系,醫療防治、物資儲備、產能動員為一體的應急醫療物資保障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人民群眾享有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
二、加快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網
著力提升監測分析、預防控制、公共管理、應急處置水平,建成整體協同、功能完善、反應快速、高效專業的省市縣鄉一體化疾病預防控制網絡。
(一)建設國內一流的區域性疾控中心。一是完善設施。加快省疾控中心擇址新建項目建設進度,盡快建成公共衛生業務大樓、毒理實驗樓、理化實驗樓、生物實驗樓以及獨立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二噁英等職業病檢測和放射性檢測實驗室、菌毒種庫、衛生應急指揮中心、衛生應急和公共衛生醫師培訓基地、預防醫學科研中心、健康教育科普基地等。二是提升能力。按照國家標準配齊核酸測序儀、細菌鑒定飛行質譜儀、全自動移液工作站、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高分辨質譜聯用儀等檢驗檢測設備,配置移動病原生物和化學中毒檢測實驗室,創建國家區域性公共衛生實驗室和重大疫情確證實驗室。到2023年,形成傳染病檢測“一錘定音”的檢測能力,滿足全省實驗室質控、復核及各類實驗室檢測需求。具備400種傳染病病原快速診斷偵測、900種化學品應急檢測技術,檢測項目達到2000個以上。三是拓展職能。依托省疾控中心建設湖南省公共衛生研究院和公共衛生醫師培訓基地,與省內醫學院校公共衛生學院建立協作機制,共同承擔全省公共衛生領域政策研究、基礎性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原始創新研究和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等任務。采用省市共建模式,以長沙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長沙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為基礎,建設湖南省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承擔全省艾滋病、寄生蟲病、呼吸道疾病、傳染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等患者的集中收治、隔離救治、診斷治療及指導援助。配套擴建省血液中心,提升重大疫情時期血漿采集與制備、臨床用血供應等保障能力。
(二)實施市縣疾控能力提升工程。一是提升市級疾控中心檢驗檢測和綜合服務能力。推進14個市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補齊業務用房3萬平方米的建設缺口,配齊全自動微生物快速分子診斷系統等檢驗檢測設備,配備應急、消毒、疫苗、特種車輛等物資和設備,重點加強負壓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建設,具備傳染病病原體、健康危害因素和實施國家衛生標準所需的檢驗檢測能力,增強市級疾控中心綜合服務能力。科學配置移動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滿足快速檢測需要。二是提升縣級疾控中心疫情發現和現場處置能力。推進縣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補齊縣級疾控中心業務用房12萬平方米的建設缺口,配齊檢驗檢測、特種車輛等設施設備,重點加強現場檢驗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置等方面的設施設備建設,能夠承擔病毒核酸、傳染病病原體、健康危害因素和化學毒物檢驗檢測,盡早發現傳染病疫情并作初步處置。統籌疾病控制中心、醫院、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力量,提升全省檢驗檢測能力。
(三)提升基層公共衛生和監測預警能力。按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六位一體”職能,依托服務半徑大、服務人口多的75個鄉鎮中心衛生院,統籌建設一批縣域醫療衛生副中心;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一批社區醫院。繼續推進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行政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齊公衛巡診車、彩超、數字化X光機、全自動生化儀等設備,建設具備隔離條件的發熱門診和隔離觀察室,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提升醫療設備水平。完善基層哨點體系,推進口岸、機場、火車站、長途客運站、學校等場所監測哨點建設。著力加強傳染病防治、預防接種、康復、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和傳染病預檢、分診、預警能力。
(四)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統籌推進防控救治基礎設施建設與醫療衛生事業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完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和應急預案,創新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健全應急物資保障機制、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以及中醫藥協同參與機制,建立“健康湖南”行動、愛國衛生運動工作常態化機制。
三、突出建好區域醫療衛生中心
以部省高等院校及大型醫院為主體,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及大湘南、大湘西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主要牽頭構建醫療服務和疾病防治網絡,突出疑難危重癥診療,輻射和引領醫學發展,形成“一主兩副”醫療“高地”。到2023年,建成國家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國家精神病學醫學中心、12個區域醫療中心和大湘南、大湘西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全省傳染病床位達到15500張(新增常設床位4100張、可轉換床位5200張);重癥監護病區(含相關??浦匕Y病房,下同)床位達到11900張(新增常設床位2350張、可轉換床位5500張);應急救治設施配置完備;感染、呼吸、重癥等??婆琶M入全國前十,滿足全省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醫療救治需要。
(一)國家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以中南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為依托,統籌在長沙市的醫療資源,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主要輻射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益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婁底市等地。到2023年,建成國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重點病種診療水平與北京、上海等地差距大幅縮小,建成中部領先、輻射全國的醫療“高地”。
1.重點學科建設。選取在全國有優勢的委省屬醫院精神病學科率先創建國家醫學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牽頭,會同省腦科醫院,以湖南省精神醫學中心為基礎,創建集精神障礙的診治、預防干預、基礎與臨床研究、教育培訓、康復與管理為一體的國家精神病學醫學中心。重點加強精神科疑難危重癥臨床治療,建設精神心理人工智能系統,開展大型臨床研究、高端腦科學研究,進行人才培養和國際教育合作。
2.重點??平ㄔO。選取12個專科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一是綜合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和省人民醫院聯合創建。二是傳染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聯合省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創建。三是呼吸、神經、骨科等三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牽頭創建。四是中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牽頭,會同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中醫藥高等??茖W校附屬第一醫院創建。五是老年病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聯合省人民醫院創建。六是創傷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牽頭創建。七是心血管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聯合湖南省人民醫院、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創建。八是婦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聯合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創建。九是癌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湖南省腫瘤醫院牽頭創建。十是兒科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湖南省兒童醫院牽頭創建。
3.重大平臺建設。依托中南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和在長委省屬醫院,建立健全高水平臨床研究和應用體系。圍繞重大新發突發疾病所急需的個體化診療技術,創建個體化診療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公共衛生多模態數據分析與臨床應用技術中心等6大研發創新平臺。學校和醫院共建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等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相關醫院重點??萍涌旖ㄔO神經、呼吸、傳染病等臨床大數據庫,建設手術機器人等省級臨床醫療技術示范基地,探索開展精準醫學、微創醫學、細胞治療、高通量基因測序、機器人醫療等國際前沿醫療新技術,以及發展“疾病+人工智能”模式,打造先進、精準、高效的人工智能輔助診療體系。
4.救治能力建設。依托綜合、傳染、呼吸、中醫等??茀^域醫療中心,推進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建設,有效提升重大疫情反應能力和危重患者治愈率。一是加強重癥監護病區建設。提高重癥監護床位比例,設置合理數量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配備心肺復蘇機、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等醫療設備。二是加強呼吸、感染病區(院區)建設。設置獨立的病區或院區,配置合理數量的門急診觀察床位,配套建設科研、教學用房,配齊設施設備,加強人才培養。三是加強實驗室建設。建設高水平生物安全實驗室、核酸分析診斷實驗室、傳染病解剖室等。其中,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生物安全三級水平實驗室;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科研平臺。四是加強應急救治物資儲備。根據區域醫療中心職責和定位,科學確定應急救治物資儲備規模和設備種類,能夠有效應對一周疫情的沖擊。到2023年,重癥監護病區床位達到335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1300張、可轉換床位1100張),傳染病床位達到180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650張、可轉換床位600張)。
(二)大湘南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依托南華大學及其附屬醫院,整合衡陽市市屬醫療資源,建設大湘南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主要服務衡陽市、郴州市、邵陽市、永州市等地,輻射湘贛粵邊地區。到2023年,建成大湘南地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心血管、神經、內分泌與代謝等3個學科獲得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或國家級學科平臺(排名全國50強),實現大湘南地區重點病種患者區域內診療比例達到95%以上。
1.重點??平ㄔO。重點建設綜合性、感染、呼吸、重癥、心血管、神經、腫瘤等???。其中,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點加強綜合性、重癥、心血管、神經、腫瘤等專科建設,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點加強消化等專科建設,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公共衛生醫院重點加強感染病、創傷、呼吸、蛇傷和中毒醫療等??平ㄔO,提質改造病區業務用房、增設并配齊必要醫療設備,提升區域疑難病癥、急危重癥救治能力。
2.重大平臺建設。依托南華大學和在衡陽市的省、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建設“3+5+2” 臨床研究與健康教育體系。學校、醫院共建生物安全三級水平實驗室、核酸分析診斷實驗室、傳染病解剖室等3大實驗室,具備罕見病、傳染病、未知疾病的快速診斷檢測能力;醫院重點??浦Υ蛟旃矊嶒灱夹g平臺、生物樣本庫、臨床科研數據中心、臨床??蒲芯科脚_、新型藥物治療平臺等5大科研平臺。建設1個“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成果轉化”基地,建設1個健康教育與心理康復基地,提升公共衛生檢驗檢測、臨床科研能力、診療一體化能力,創建心血管、神經、內分泌與代謝疾病等國家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3.救治能力建設。一是救治能力。加強感染科、呼吸科和重癥監護病區建設,大力增加門急診觀察床位、重癥監護床位數量,規范配置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配備心肺復蘇機、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等醫療設備。二是檢驗檢測能力。適當布局建設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配備聚合酶鏈式反應儀等檢測設備。三是應急反應能力。加強應急救治物資儲備,有效應對一周疫情沖擊。預留應急場地和改造空間,能夠迅速擴展救治能力。到2023年,重癥監護病區床位達到115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400張、可轉換床位400張),傳染病床位達到160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500張、可轉換床位550張)。
(三)大湘西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依托湖南醫藥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整合懷化市市屬醫療資源,建設大湘西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主要服務懷化市、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等地,輻射湘黔桂邊地區。到2023年,建成大湘西地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綜合、感染、重癥、創傷、呼吸等5個學科獲得國家級臨床重點??苹驀壹壷攸c平臺(排名全國50強),實現大湘西重點病種患者區域內診療比例達到95%以上。
1.重點??平ㄔO。重點加強綜合、感染、重癥、呼吸、創傷、病理與醫學影像、醫學檢驗檢測等臨床??平ㄔO。引進國際國內優質醫療資源,采用??坪献鞯确绞剑涌焯嵘难?、神經、腫瘤、兒科、婦科、民族醫藥等專科診療水平。
2.重大平臺建設。依托湖南醫藥學院和在懷化市的省、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建設“2+2+1”臨床研究體系。即規劃建設高水平生物安全實驗室,聚合酶鏈式反應實驗室,滿足病原體的分離鑒定,傳染病、未知疾病的快速檢測與診斷需要,打造湘西片區公共實驗技術平臺;以新型抗體藥物及其智能遞送系統、中藥合成生物學、侗醫藥研究等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基礎,建設“新型藥物研發和應用”平臺和生物樣本庫,創建大湘西地區人類疾病樣本庫與遺傳資源庫、動植物(含微生物)樣本庫與遺傳資源庫;建設醫學實驗動物公共平臺,打造服務醫學教育、新藥創制和科學研究的實驗動物中心。
3.救治能力建設。一是??凭戎文芰?。加強感染科、呼吸科及重癥監護病區建設,設置獨立的病區或院區,提高門急診觀察床位、重癥監護床位數量,建設負壓病房和負壓手術室,配備心肺復蘇機、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等醫療設備。二是臨床科研和檢驗檢測能力。適當布局建設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配備聚合酶鏈式反應儀等檢測設備。三是應急救治拓展能力。加強應急救治物資儲備,科學確定各中心應急救治物資儲備規模和設備種類,能夠有效應對一周疫情的沖擊。預留應急場地和改造空間,能夠迅速擴展救治能力。四是提升疑難病癥診治能力。加強醫學關鍵技術的攻關,提升疑難重癥患者診治能力和水平;組建跨區域??坡撁?,開展遠程醫療,建立轉診機制,方便患者就診。到2023年,重癥監護病區床位達到50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200張、可轉換床位200張),傳染病床位達到110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150張、可轉換床位350張),綜合、感染、重癥、呼吸等??茀^域性救治能力顯著提升。
(四)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區域醫療衛生中心輻射帶動作用,建立健全市縣傳染病防治網絡,各市州選擇1—2家綜合能力強的醫療機構建設市級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具備應對傳染病暴發初期集中收治、診療能力和院前急救轉運能力。改善縣級醫院應急救治設施條件,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關口。重點加強4方面建設:一是加強傳染病防治能力建設。建設相對獨立的傳染病病區(或依托集中收治醫院建設獨立的傳染病院區),落實“三區兩通道”等建設要求,建設負壓手術室、負壓病房和可轉換床位,配置負壓救護車、負壓擔架等專用設備,推進醫療廢棄物處置能力擴容建設。二是加強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建設。建設重癥監護病區,增加重癥監護病區病床,配置床旁監護系統、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等相關設備。三是加強檢驗檢測能力建設。統籌建設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負壓實驗室,配備聚合酶鏈式反應儀等。四是加強中醫藥科室、中醫藥制劑室等建設。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篩選研發具有較好臨床療效的中藥,推動中醫藥全過程參與預防、治療。到2023年,市級重癥監護病區床位(不含三中心床位數)達到690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450張、可轉換床位3800張),傳染病床位達到11000張以上(新增常設床位2800張、可轉換床位3700張)。
(五)建設平戰兩用應急設施系統。統籌建設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湖南醫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等5個移動救援救治中心,建設長沙、衡陽、懷化等3個空中救援中心。建立救治力量應急備份制度,采取預先定點方式,選擇一批能力較強的市、縣醫療機構作為后備應急救治力量。新建或改建大型體育場館、展覽館(會展中心)等公共設施時,充分考慮應急需求,完善場地設置、通風系統、后勤保障設計,預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間,使其具備快速轉化為救治和隔離場所(方艙醫院)的基本條件。
四、建立健全醫療物資儲備體系
加快完善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品種目錄,建立應急物資儲備需求動態清單,完善省級醫藥儲備制度,創新儲備方式,完善產能儲備企業目錄,大力發展應急物流,健全采購、儲備、調撥、配送和征用體系,到2023年,建成分級儲備、集中管理、統一調撥、采儲結合、節約高效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有效滿足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應急需要。
(一)建設區域級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基地。依托省疾控中心建設區域性疫情防控物資儲備基地10000平方米,衡陽、懷化2個省級應急物資儲備基地各5000平方米,其余11個市級醫療物資儲備基地各3000平方米,配套建設智能化的倉儲、調配、物流等系統,儲備藥品、疫苗、試劑盒和醫療防護用品等應急醫療物資及設備,配套建設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儲備基地,可滿足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應急需要。
(二)建立市場化儲備機制。優化應急物資生產能力布局,支持企業參與應急物資儲備建設,建立產能保障聯動機制;完善應急物資采購制度,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采購供應體系。依托承擔全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工作的省內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采取合同儲備和實物儲備相結合的方式,可滿足疫情擴散時一周應急備用。依托具備生產、轉產、研制醫療物資資質和條件的企業實行平戰結合的產能儲備,各類應急醫療物資儲備產能不低于20萬件(套)/日,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能夠迅速轉產。構建應急物資合同儲備和生產儲備物聯網平臺,建立應急物資質量快速檢驗檢測等機制,確保物資流通順暢、產能轉換迅速及時。
(三)充實各類醫院醫療物資儲備。各級醫院根據重大疫情收治定位和日常門急診量,儲備相應的重癥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監護、傳染病患者救治的藥物、醫療器械和防護物資,平時自用、戰時調配、科學輪換。國家級、省級、市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醫院,儲備藥品、N95口罩、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護目鏡等數量應滿足10日用量需要,適當儲備一批應急醫療、急救物資和設備。同時引導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強化應急物資儲備,鼓勵家庭開展必要的應急物資儲備。
五、著力加強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
大力引進先進科技和高端人才,整合省內科技和人才資源,推進公共衛生“產、學、研、用”一體化,發揮基礎醫學、檢驗醫學、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強大的引領和融合作用,推動高校、醫院、企業等形成合力,突出公共衛生領域科學技術使用和能力儲備,構建新型傳染病防治模式。
(一)加強科技能力建設。一是創新重大疾病診治技術。建立湖南省預防醫學科學研究院,加強公共衛生及前沿醫學、應用技術研究,加快研發針對重大傳染病防治的創新藥物,推進檢測試劑、疫苗、抗病毒藥物等研發和生產。創建個體化診療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突破一批重大新發突發疾病所急需的個體化診療關鍵技術。依托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基因檢測中心,提升致病基因的診斷水平和阻斷能力。二是提升醫學研究和檢測能力。在全省規劃布局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和檢驗檢測實驗室,依托高校及其附屬醫院、疾控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爭取國家布局建設1個生物安全四級實驗室;根據國家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建設4個左右生物安全三級水平實驗室以及若干傳染病解剖室,每個市州至少有一個生物安全二級水平實驗室;依托中醫藥高等院校及其附屬醫院、中醫藥研究院,建設中醫藥防治研究重點實驗室,篩選和研發中醫藥有效治療技術和藥物。三是提升醫學裝備能力。推進高端醫療設備創新研究,加強應急藥品產業化平臺和應急醫療物資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加快組織研發配置生物安全移動隔離裝備、高頻振蕩呼吸機、檢驗檢測設備、重離子加速器等一批重大裝備。規劃建設湖南省質子治療中心。依托省內裝配式建筑生產企業,研究生產可移動、模塊化的方艙醫院。
(二)加強信息技術應用。一是建設省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整合傳染病網絡直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臨床診治信息采集共享、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應急醫療物資儲備監控調度等功能,建設集實時監測、追蹤調查、分析預判、快速預警、聯防聯控為一體的“疾病防治智慧網”,實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統一指揮和調度的信息化、智能化。二是加強醫療數據智慧應用。建好全流程專科互聯網醫院、湘雅醫學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平臺,依托移動救援救治中心建設全省5G重大救援智慧醫療系統,突出智慧醫療平臺、車載移動多方會診系統以及遠程實時會診、遠程手術、無線監護、移動查房等應用,提升醫療衛生智慧化水平。
(三)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全面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養一批“長江學者”“杰青”“四青”人才,推行“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組織模式,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帶頭人和團隊。鼓勵省內高校增設預防醫學等公共衛生相關學科專業,建立健全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醫防融合培訓,培養更多醫療衛生人才。建立醫學院校對口幫扶和支援機制,提升偏遠地區醫學院校教學水平。完善人才培養、準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等體制機制,建設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專業技術隊伍,加大基層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扶持力度,激發各類人才積極性。
六、統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
根據本方案規定的建設任務和實際情況,建立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重點建設項目庫,分年度組織實施。2020年重點實施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等項目,2021—2023年著力于建網絡、成體系、提質量等項目。建立項目動態調整、提前儲備、調度督導等機制,加快項目建設,盡早形成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
(一)項目構成。收集、篩選項目272個,總投資估算約341億元。其中,“一網”項目89個,包括省、市、縣疾控中心和基層醫療衛生等項目,總投資約42億元;“三中心”項目178個,包括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市縣傳染病救治中心、醫療大數據中心、移動救治中心等項目,總投資約278億元;“一基地”項目5個,總投資約21億元。
(二)實施步驟。分4年推進項目建設。2020年實施項目153個,總投資約221億元;2021年啟動實施項目102個,總投資約75億元;2022年啟動實施項目12個,總投資約15億元;2023年啟動實施項目5個,總投資約30億元。另外,省級重點儲備項目17個,總投資約108億元,根據前期工作情況,適時啟動實施。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把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省衛生健康委、省財政廳、省市場監管局、中南大學、南華大學、湖南醫藥學院等相關單位,加強統籌協調,共同推進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健全“部省合作”“省校合作”“上下聯動”等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省發展改革委通過會議協商、聯合調研、第三方評估、經驗交流推廣等方式,督促工作進度,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重大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二)落實工作責任。明確各項任務責任主體和實施要求。各級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落實工作責任,抓緊研究出臺落實舉措,每月一調度、每季一通報,確保各項任務高效如期完成。省衛生健康委要加強省本級醫療衛生項目督導監管,指導市州開展項目建設。市、縣人民政府對本地區項目負主體責任,嚴格項目管理,切實履行項目建設程序,倒排建設工期,加快項目建設。
(三)強化要素保障。加強政務服務,省、市、縣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對納入本方案的項目,要按規定簡化審批、核準、備案程序,優先納入本級年度重點項目,確保加快實施。加強資金保障,資金跟著項目走,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抗疫特別國債等優先安排本方案項目;加大省級投入,從2021年起省預算內基建資金每年安排2億元、省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市、縣人民政府要足額安排項目建設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積極申請政策性銀行貸款,鼓勵符合市場融資條件的項目實行市場融資。加強用地保障,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要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公共衛生防控救治項目劃撥用地。加強施工保障,全面加強項目建設材料、施工隊伍、水電氣、施工環境等保障,及時協調解決各類問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