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
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區獲國務院批準。作為全國第十二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近年來新區緊扣“三區一高地”定位,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產業為重、人才為本,經濟質效穩步提升,營商環境全面優化,改革創新成效顯著,成為全省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標桿,充分發揮了承擔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平臺作用。省委省政府為支持新區建設,先后出臺了《關于支持湖南湘江新區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下放了16項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并連續多年將新區建設列入省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和省委改革辦年度工作要點。
2020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國家級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標準推進建設管理等五個方面的重要任務,要求各省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狠抓任務落實。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調研時,勉勵湖南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兩個大局”、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為湖南發展錨定的新坐標、明確的新定位、賦予的新使命,也為下一步新區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促進新區高質量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了《關于支持湘江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了部門責任分工。
二、主要內容
《實施意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1、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緊扣“高端制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長江經濟帶內陸開放高地”戰略定位,統籌構建“兩走廊、五基地”總體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經濟功能區導向,突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突出生態優化、實體為本、產城融合、創新驅動、共享發展,大力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塑造新優勢,努力將湘江新區建設成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引領全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2、重點任務。主要包括12項:一是加強規劃統領與約束,布局建設湘陰、湘潭九華新片區,強化全域差異化空間管控,構筑多層級、多中心、網絡化、產城融合的空間結構體系。二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構建“生產集群—創新平臺—城市服務與創新服務”支撐體系,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三是建立健全創新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吸引創新要素匯聚新區,支持新區打造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創新升級版。四是以5G、人工智能、北斗導航、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生物技術、軍民融合、新材料等領域為重點,強化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五是依托專業園區和重點企業,以“未來技術產業化”和“現有產業未來化”為導向,推動優勢制造業高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六是加快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建設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七是對標國家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和國際國內一流水平,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新區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八是搶抓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新區的區位和產業優勢,主動參與國家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提升全面開放水平,拓展經貿合作領域。九是統籌推進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建設,建設現代化智慧生態新城。十是探索高品質城市治理方式,推動全域規劃同城、基礎同網、功能同質、品質同檔、管理同標,提升城市管理服務現代化水平。十一是優化新區管委會機構設置,進一步理順新區與行政區及園區的關系,構筑精簡高效管理運行機制。十二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實好市縣稅收增量獎勵等系列政策,省級專項資金、債券分配等向新區傾斜。
3、組織保障。一是按照“省領導、市實施、區(新區)統籌”的要求,健全落實新區協調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協調解決新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相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加強業務指導并給予積極支持。二是新區切實發揮主體作用,完成好重大改革創新任務。長沙市、湘潭市、岳陽市政府履行好日常運行和管理職責,完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大平臺共同使用、重大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實現新區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