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作出系統部署。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標對表建設農業強省目標任務,加快制定和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
聚焦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湖南作為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以占全國2.8%的耕地生產了全國4.4%的糧食。堅持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與耕地保護制度,要深入開展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專項整治,分類穩妥開展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因地制宜推進撂荒地利用,對無人耕種的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多途徑種好用好。健全補充耕地質量驗收制度,完善后續管護和再評價機制。加強酸化耕地治理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支持在全省永久基本農田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新增建設、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支持建設“一企一片一種”優質稻生產基地,持續開展省級領導聯系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農業科技人員“揭榜掛帥”領辦示范片工作。推進種業科技創新行動,深入實施省級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進農業設施化,支持經營主體建設設施化育秧基地。大力推進生產機械化,聚焦糧油等產業發展,研發一批適用丘陵山區的新型機具。大力推進服務社會化。聚焦洞庭湖區等雙季稻重點產區,推廣“十代”等服務模式,鼓勵服務組織聯合合作,組建服務協會和服務聯盟,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覆蓋率。
聚焦壯大綠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業,健全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政策體系。按照全省“4×4”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現代農業產業,做大做強綠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業,全產業鏈發展糧食、畜禽、蔬菜、油料、茶葉、水產、水果、中藥材、南竹、種業等產業,突出抓好加快實施柑橘品改、低改和老茶園提質改造,建設同緯度水果產業帶,推進現代化漁業養殖等。深入開展農業生產“三品一標”提升行動,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推進產業集聚,支持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爭創一批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打造一批百億級農產品加工業強縣。實施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行動,做強龍頭企業,以更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資,引導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加快培育百億級、十億級龍頭企業,推動農業企業上市。提升加工能力,支持農業企業新建、升級加工生產線,發展智能化、清潔化精深加工。深入推進農業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產銷對接和服務平臺建設水平,支持辦好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助推“湘品出湘”。推動農業開放發展,支持永州市建設蔬菜出口基地,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農民增收,強化聯農帶農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扎實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以“千萬農戶增收共富工程”為抓手,繼續創建打造一批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方面示范帶動能力較強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縣和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落實產業、就業等幫扶政策,確保脫貧人口、監測對象、易地搬遷脫貧人口收入穩定增長。每年扶持一批村集體經濟組織,將脫貧攻堅及過渡期內各級財政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村集體,探索以股權增厚的形式,將新增的集體經濟收入追加量化為成員股權。創新銜接資金使用方式,建立“以獎代補”“以效定補”等激勵機制,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例保持總體穩定,實施產業經營性項目要建立聯農帶農機制、臺賬。培育壯大富民鄉村產業,健全涉農企業扶持政策與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結合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施以工代賑,優先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統籌利用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鄉村產業帶頭人培育“頭雁”等培訓項目,加強對返鄉創業人員培訓,培育創業主體、搭建創業平臺、優化創業服務,努力推進返鄉創業和農民增收。
聚焦建設“和美湘村”,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建設,解決農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體現。深入實施“千村美麗示范建設工程”,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湘村”。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提升農村改廁質量和實效,逐步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每年按一定標準對新(改)建農村廁所予以補助。加強生活污水治理與廁所革命有機銜接,優先在已完成改廁的地區配套建設污水糞污處理設施。健全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處理長效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繼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縣推進,每年爭取支持10個左右的縣市整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路、水、電、氣、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實施村莊微改造、小改進、精提升,科學開展村莊公共空間整治,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推進“無廢鄉村”建設,加強畜禽糞肥、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農膜回收利用試點,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聚焦提升鄉村善治水平,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力實施“千鎮萬村治理效能提檔工程”,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品牌活動。傳承鄉土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大力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進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三資”管理,緊盯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農村集體經濟合同、農村集體債務、工程項目管理等4個方面的問題,采取超常規舉措縱深推進專項整治,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