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用一個章節對“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出重點部署,強調“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深刻闡明了法治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保障作用。
完善立法,確保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立法是法治建設的首要環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礎。針對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特殊困難群眾的新期待,要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善法促發展、保善治。一是加快重點領域立法步伐。堅持立好法、立良法、立務實管用之法,對人民群眾關心的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房地產等領域風險防范、生態環境保護等人民切身利益問題,要運用好憲法、立法法所賦予的立法權限,廣泛聽取各利益群體的意見,抓緊制訂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二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制度??萍际菄覐娛⒅瑒撔率敲褡暹M步之魂。當前,全省上下正奮力把“三高四新”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更加舉足輕重。知識產權是保護和激勵創新的制度基石,保護創新就要保護知識產權。要不斷完善《湖南省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條例》為代表的知識產權地方法,進一步探索知識產權開發、轉化過程中的權益保障可行方案,要以知識產權地方立法帶動相關規范性文件的立改廢釋,形成一整套支持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戰略舉措,引導市場主體更高質量地開展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工作,進而全面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形成創新格局。三是要加強和改進地方立法。地方立法著眼本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重在務實管用,要不斷提高立法的精細化水平,不斷完善立法法,進一步明確立法程序、權力邊界,堅決杜絕與上位法抵觸等問題;進一步明確各方職責,進一步明確法律內容,確保法律可執行、可操作,拓寬公眾參與立法的渠道和途徑,確保法律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嚴格執法,守住高質量發展的底線紅線。高質量發展是公平有序的發展,實現公平正義,歸根到底要靠公平嚴格執法來實現。一是要提高執法執行力。完善投訴與訴訟制度,進一步規范“不受理”“不立案”對下督辦機制,確保有案必立、有訴必理。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組織實施專項行動,如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積極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加強對社區團購、網絡營銷、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涉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加強對信息買賣、網絡謠言、網絡暴力、電信網絡詐騙等依托互聯網的新型隱秘的違法犯罪問題常態化打擊,不斷回應人民群眾從身體安全感對心靈安全感的新期待。二是要提高文明執法能力。要進一步規范執法,進一步規范執法程序,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在經濟發展中,要堅持對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保護、一視同仁對待,如對于情節輕微、危害較小的違法行為,依法實施首違不罰、輕違免罰,確保經濟秩序的穩定;進一步規范行政文件的出臺,對涉罰等強制命令性文件,明確規定要有法律法規作依據,堅決杜絕行政文件大于法律法規的現象出現,約束公權力,防止“權大于法”“隨意執法”。三是要提高執法公信力。要加強執法監督,推進政務公開,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權利和義務的行政規范性文件、行政許可決定、行政處罰決定等,依法予以公開,推進行政復議和信訪回復接訪制度,依靠人民群眾做好執法監督,確保行政機關依法執法,保障“民告官”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對已經生效的“民告官”判決,要明確責任主體,要讓執法機關即時履行判決、及時更正執法不公行為,切實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
加強普法,推動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高質量發展是在法治軌道上的發展,要讓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關鍵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樹牢法治理念、依法經營,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成為社會共識。一是要完善公職人員司法學習制度。落實好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法、法律培訓、法律知識考試考核等制度,把法治教育納入各級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常態化開展公職人員學法用法工作,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自覺遵法守法、嚴格依法辦事。二是要推動法治知識進校園。以特色課、主題活動、講座等形式,推動法治知識進校園,把法治教育納入思政教學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法律選修課,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扣好“法治紐扣”。三是要深化全民普法工作改革創新。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鼓勵各單位組建普法志愿服務隊伍,以文藝表演、知識競答、公益電影播放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送法進社區進農村進基層,在各類節點,通過擺放展板、發送短信、公益廣告等形式宣傳法律法規,運用新技術新媒體,讓普法工作常態化,形成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新格局。
(文/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