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是湖南省各地民間小戲的總稱。湖南各地花鼓戲名稱有別,源流亦異,但其曲調唱腔都與當地人的山歌小調密切相關,唱詞道白都使用當地方言,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因此,其流行的地域與方言的地理分布是大致平行的,可以相互證明。
長沙花鼓戲內部可以分為長沙路(流行于長沙、湘潭、株洲等地)、寧鄉路(流行于寧鄉城鄉)、平瀏醴路(主要流行于平江、瀏陽、醴陵等地)、西湖路(主要流行于洞庭湖西岸的南縣、益陽、沅江等地)四種小類,其分布范圍與湘語中心區域是一致的,其之所以分為四路,也與湘語內部的方言差異有直接關系,如平瀏醴路。前述諸家多把平江、瀏陽、醴陵劃歸贛語,完全可以想象讓平瀏醴路長沙花鼓戲分別在長沙和南昌演出時兩地觀眾可懂程度的大小。
《三搜秦府》施自除長沙花鼓戲外,湖南還有兩種重要的花鼓戲,這兩種花鼓戲的流行地域與混雜型方言密切相關。一種是衡陽花鼓戲,流行地點主要有衡陽、衡山、常寧、耒陽、安仁、永興、郴州、茶陵等地。從其流行地域可以看出,它既可在衡山,永興等湘語區流行,也可在郴縣、常寧等官話區流行,還可在茶陵等因混雜而成的獨立語區流行。另一種是邵陽花鼓戲,其流行的地點主要是:邵陽、邵東、武岡、隆回、新寧、城步等地。和衡陽花鼓戲一樣,邵陽花鼓戲也可在湘語、官話、混雜型方言區流行。從邵陽花鼓戲的形成歷史來看,它和湘西陽戲、零陵花鼓戲有密切關系,相互影響、滲透、融合的程度很深,從分區第二圖看,這地區的方言的韻母系統就頗具西南官話的特征,大多可以劃入西南官話。
其他還有常德“喀喀戲”、零陵花鼓戲、湘西陽戲等,其流行地域均與官話湘北、湘西、湘南各片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