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技藝歷史久遠,是傳統手工藝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分布在永順縣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壩、萬坪等鄉鎮。
清朝乾隆時期的《永順縣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間,婦女結隊,負背籠……”,同治年間的《永順縣志》也有記載:“出則背負簍,援山拾薪……”。這里記載的背籠、簍都是竹編之一種,通過加工,主要編織品有:籮筐、簸箕、米篩、床、椅、篼、涼席等。永順的竹編技藝,自古以來都是篾匠一代代口傳身授,在實踐中逐漸掌握編織技巧的。竹編工藝經過無數代藝人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竹編工具主要有小鋸子、篾刀、刮刀、勻刀、夾子、錐子和竹尺。竹編的工藝流程是先選材,根據不同的竹器選用不同的竹子,然后采伐竹子,采伐后,把竹節削平,用篾刀剖開,再剖成細篾,剖篾是篾匠的基本功,篾條剖好,然后刮去表層,刮得大小均勻。古時候染色都采用植物的果汁,先把果子搗碎,取果汁,侵染,然后陰干,即可進行編織,可以編織多種圖案,變成一件精致的工藝品。在土家族的發展史中,民俗民情的變化,也可在竹編的形成中找到藍本,竹編也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發展的。這些技藝是人民長期智慧的結晶,其工藝難以用現代機器代替,獨特工藝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