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新質生產資料,算力是新質生產力,算法是新質生產關系——
綠色智能計算,湖南開啟下一程
3月29日,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湖南)綠色智能計算產業專場對接活動在長沙舉行。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易昂 攝
手機不卡頓、視頻不轉圈、游戲不掉幀,“暢游”網絡的背后離不開算力支撐;圖像處理、數據分析、程序運行,所有讓計算機“動腦子”的任務都得依賴算力……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爆發式發展,加速重塑計算能力的布局與結構,智能算力增速遠超通用算力。2024年,全省綠色智能計算產業規模達8520億元,同比增長19.2%。
智能算力逐綠啟新,是否將引領算力發展下一程?3月29日,在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湖南)期間,政企學研各界人士齊聚綠色智能計算產業專場對接活動,為智能綠色計算產業研析趨勢,把脈未來。
應對挑戰,技術、產業深度融合
智能綠色計算產業,顧名思義,既智能、又綠色。智能計算,與通用計算相對應;綠色計算,與高能耗計算相對應。
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知識產權工作委員會主任孫延源預測,到2030年,智能算力將比2020年增長500倍,占總算力比例超90%。
這一過程中,充滿挑戰。
“盡管我國已經建設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算力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但現有算網設施受技術、成本、機制等多重制約,仍然面臨算不了、算不好、算不起三大難點。”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榮譽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劉韻潔坦言,構建“國家一體算力網”,以“網”強“算”,成為我國提升綜合算力的新路徑。
劉韻潔認為,讓網絡與算力深度融合,構建“全域超級計算機”,有助于智能綠色計算產業解決跨域、跨網和跨算三方面的挑戰。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究員、原國家超算濟南中心主任張云泉則提出,智算與超算能力結合,即“超智融合”,目前被認為有可能用于滿足各行業的多元算力需求。
技術融合是必然選擇,要與產業深度融合,才能讓智能綠色計算產業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助力區域經濟構建出向“智”加“數”的全新圖景。
浪潮集團副總裁、浪潮云洲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齊光鵬舉例,浪潮云洲賦能山東風電產業,服務山東金信集團風機設備數智化改造,實現風機可視監管、智能操控、遠程運維等功能,促進其設備單價提升5%至10%,銷量提升20%,助力地方產業成功拓展到海外。
算力經濟,湖南瞄準“世界一流”
算力就像電腦的“體力”,算力越高,處理數據、運行程序的速度就越快,能同時干的活兒也越多。
在張云泉看來,數據是新質生產資料,算力是新質生產力,算法是新質生產關系。算力每投入1元,就能帶動3至4元的經濟產出;算力發展指數每提高1點,GDP將增長1200多億元。
這意味著,以計算為核心的算力經濟,或將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的代表性指標和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手段。
眼下,三湘大地加快推動計算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在長沙信息產業園,以央企龍頭為引領、本土企業為支撐的格局帶動產業快速發展。在郴州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政務大數據、IT大數據、工業大數據、金融大數據等7大板塊共同推進,還將引進數據研究、云計算、軟件設計、電商總部和電子制造等上下游產業。“借助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與前瞻布局,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正致力于打造全國最節能綠色數據中心產業示范基地、全國唯一全自然冷卻數據中心示范基地。”資興市副市長陳群峰介紹。
近年來,湖南立足中部區位優勢,著力建設世界一流自主安全計算產業集群。發展路徑上,湖南以“三力”(電力、算力、動力)支撐和“四算”(算力、算法、算據、算網)一體布局為引領,以綠色節能降碳增效為方向,以智能計算為核心,以多元化場景應用為牽引,提出了三大核心產業(自主安全計算、北斗規模應用、音視頻)和五大關聯產業(人工智能、新一代半導體、新型顯示、低空經濟、智能衡器計量)的綠色智能計算產業“湖南方案”。
2030年,相關產業規模達2萬億元
對接活動上,14個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強的重點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達74.43億元,承接園區有長沙經開區、瀏陽經開區、株洲淥口經開區、衡陽高新區、新邵經開區等。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項目充分體現了“研發、生產、應用”三位一體的產業鏈布局,將有效推動湖南在高端芯片、智能終端、綠色能源、先進計量等領域實現突破。
根據規劃,湖南將利用5年時間,建設成國內綠色智能計算首發經濟策源地和綠色智能計算產業先導區,2030年綠色智能計算產業規模達到2萬億元左右,打造80個特色化行業大模型,建成8個以上特色產業集群。
張云泉建議,湖南要充分發揮超算技術策源地優勢,加強政策支持引導,圍繞湖南高端裝備、文化科技融合等優勢產業和特色場景,找準關鍵共性需求,布局建設面向行業的公共算力服務平臺,開源開放基礎算力、算法、數據,推動行業低成本大規模數智化升級。
北京大學長沙研究院研究員楊征認為,產業數據拉通,有利于產業數據資產化,既有利于工業大模型能力進化,又對大模型落地工業場景的廣度、深度大有裨益。
(文/黃利飛 于淼 趙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