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長沙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效果突出;常德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實事中事后監管等措施亮點頻現;資興市、道縣節約集約用地成效顯著;湘潭縣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發展農村電商助力脫貧攻堅……改革邁向縱深處,風生水起氣象新。
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湖南這些地方,日前躍上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榜單”。
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保障民眾看病就醫權益
——長沙市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必須抓關鍵。
長沙市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堅持高位推動,落實醫療、醫藥、醫?!叭t聯動”。2016年至2019年,全市財政投入醫療衛生事業經費累計近245億元,所轄3個縣市實現三級醫院全覆蓋,全市所有醫院市場收支平衡。
發揮省部級醫院資源優勢,打造輻射全省及周邊地區的區域醫療中心,引領帶動全市公立醫院疑難疾病診治、醫療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全市建立市級醫療質量控制中心34個,市縣鄉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基本建成。
公立醫院龍頭引領,醫聯體建設提速,基層服務能力提升。長沙市采取托管經營、服務共享、??坡撁?、遠程醫療等方式,推動上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解決看病就醫問題。目前,市級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已建立醫療聯合體79個,縣區級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醫共體38個。2019年,全市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
持續發力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長沙市著力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公立醫院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滿意度分別達到93.28%和95.74%。
向市場要活力,讓監管出效益
——常德市探索提高信用監管新途徑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持續深化信用監管改革作為商事制度改革的“抓手”, 常德市堅持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發力,探索提高信用監管工作“滿意度、認可度、公信度”新途徑。創新打造“雙隨機、一公開”升級版,市區無證無照經營實現“清零”。改變過去“重處罰、輕服務”的傾向,實行“有溫度”的審慎監管。
投資近7億元,常德市建成全國一流標準的“市民之家”,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信用監管”模式,將全市各個部門監管信息實現一網連通,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多部門”自此變成“一網通”。
防止“越位”,提高信用監管認可度。堅持“騰位于市場、還權于企業”,開展市場主體“全排查”。2019年,常德市場主體新登記67673戶,對2018年存量的28.42萬戶市場主體進行逐一摸排,清理注銷市場主體48647戶,市場主體“增”了新興產業,“減”了落后產能,產業結構有效優化。
糾正“錯位”,提高信用監管公信度。以大數據為支撐,積極推進部門業務系統與常德市“互聯網+政務服務+信用監管”一體化平臺對接工作,目前常德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歸集數據庫表298類,歸集市本級64個部門,各類數據資源31億條。開展信用修復工作,一年來共修復395個市場主體。
念好節約集約“經”,提高土地利用產出率
——道縣、資興科學利用土地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如何“好”起來?道縣創新做好“加”“減”“乘”三篇文章。
在規范管理上做“加法”,嚴控用地總量。道縣強化城鄉規劃統領,從源頭加強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避免重復建設。推動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查處違法用地的良好態勢,確保違法用地早發現、早處置。
堅持在清理盤活上做“減法”,挖掘用地存量。2019年,道縣盤活空閑土地301.55公頃,盤活閑置土地25.35公頃,處置增存掛鉤閑置土地25公頃,將項目區20個鄉鎮54.86公頃的建設用地區域作為拆舊區,規劃復墾農用地54.86公頃。
在政策引導上做“乘法”,拓展用地增量。鼓勵督促企業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前提下,向“空中”“地下”要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019年,工業用地彈性供地2宗、65畝?!笆濉逼陂g,全縣新增耕地760.14公頃。
資興堅持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嚴把項目準入關和用地規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
園區建設,資興走集聚、特色、錯位發展之路,累計節約集約土地1600余畝。如羅圍食品工業園區,集中該市食品生產企業,按分散經營方式供地需1900畝,利用園區載體,基礎設施共享,實際總占地僅1200畝。
實施增減掛鉤,從低效用地中“找地”。資興每年實施增減掛鉤項目600畝以上,解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不足難題。實施生態修復,近年先后關閉取締“三高兩低”企業15家,騰地1300多畝。
創新節地和彈性供地模式。資興創新形成5種節約集約用地技術和模式: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新材料加工一體化節地技術、多層高標準廠房節地模式、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節能節地模式和“零增地”,節約集約用地水平大為提高。
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發展農村電商“帶貨”
——湘潭縣走出“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新路
在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和產銷對接等方面,湘潭縣取得了哪些經驗?
拓寬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渠道,讓農產品俏起來。湘潭縣主動融入新一輪電商快速發展、觸角深入農村的機遇,走出一條“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農村電商發展新路——
電子商務產業園作為湘潭縣主要商貿物流園區,其線上交易額占園區總銷售額的1/3以上,茶恩寺竹木工業園區產品線上銷售占總銷售的70%以上;
湘潭縣作為全國湘蓮集散地,2016年交易額不足30億元,隨著電商介入助力,去年交易額突破50億元,3年增長近70%;
2019年湘潭縣網絡零售額46.5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12億元,近3年年均增長30%,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湘潭縣充分發揮特色產業(產品)資源優勢,依托海泡石產業園、花石湘蓮產業園、天易檳榔產業園等,將海泡石、湘蓮及其深加工產品、食品等在線上重點推銷,并開發出中路鋪藥糖、羊鹿茶、烏石腐乳、天子山茶油等線上適銷產品500多個。
按照“一園三鎮多點”的全域電子商務集聚布局,湘潭縣引導電商企業形成特色電商鎮,打造“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電子商務升級版,暢通“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渠道。
目前,湘潭縣擁有物流服務網點近1000個,形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第三方物流”的高效物流配送體系。該體系運行以來,全縣平臺日交易額大幅提升。
(文/劉永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