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破舊立新 動能轉換
——“牢記囑托,湖南行動”系列報道之三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囑托湖南要抓好“三個著力”,其中第一個著力就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銳意進取、敢于擔當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打贏這場硬仗。
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發展環境培育新動能,發力補短板引領高質量發展。
“三去”做減法
——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忍痛淘汰落后產能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時任省長杜家毫從北京返回湖南后,立即召開省政府黨組(擴大)會議,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年3月底,《湖南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審議通過,明確抓重點難點,突破關鍵環節。
湖南的“難點”在哪里?在于長期形成的“偏重”產業結構,“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耗能、資源性)企業占比大。
杜家毫請大家“算賬”:依靠重化工業和礦產資源“吃飯”,雖獲得可觀收益,但排出大量的廢水、廢氣,遺留下大量的廢渣,影響到土地、水源、空氣質量,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去甚遠。
淘汰落后產能,短期看無疑是痛苦的:關停廠礦的產值全部歸零,人員轉崗安置難以無縫對接,財政收支壓力大。
但從長遠來看,淘汰落后產能,產業更協調、更綠色,發展可持續;關停污染企業,換來碧水藍天,再現空氣清新,老百姓的幸福感會大大提升。
計在長遠,利在百姓,咬牙忍痛加緊干。
鋼鐵去產能。2016年8月,年產鋼錠50萬噸卻背負高額負債的“僵尸企業”——華菱旗下的中冶湘重被關停。此后,全省持續打擊取締“地條鋼”。到今年6月底,共查處“地條鋼”生產企業22家,涉及粗鋼產能490萬噸。
煤礦整治“散小亂”。關停小煤礦2000余家,淘汰煤炭落后產能600萬噸,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煤礦整治任務。
有色行業促升級。2018年底,株冶最后一座冶煉爐熄火關停,而承接株冶搬遷的常寧市水口山,將以全新技術裝備,崛起年產值可達350億元的大型有色金屬產業現代化示范基地。
近年,全省大力整治煙花爆竹和造紙產業,煙花爆竹作坊式企業被勒令停產。洞庭湖區去年關掉制漿企業,今年內將全面退出造紙產能。
“這幾年,湖南淘汰落后產能,年年有重點。”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省里重點整治長江經濟帶湖南段化工污染,著力淘汰石化落后產能。
房地產去庫存,湖南把握節奏和力度。從2016年4月發布促樓市去庫存的“湘十條”,到2018年7月發布強化樓市分類調控、區域聯動調控的“湘十一條”,順應形勢精準調控,堅守“房住不炒”,省會長沙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降至合理水平。
去產能、去庫存的同時,湖南還大力去杠桿。通過“五掛鉤、一甄別”,總量控制市縣債務規模;壓減政府性投資項目,推動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國有企業杠桿率持續下降。至今年5月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
“三去”做“減法”,為新興產能的發展騰出了廣闊空間。
以“降”破阻礙
——減稅降費優化環境,加快實現“騰籠換鳥”
產業轉型升級,好比“騰籠換鳥”。淘汰落后產能后,突然進入“空籠期”,如何確保經濟運行平穩向好?
答案是,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培育新興產業,縮短“空籠期”。
為了引來質量高、成長性好的項目,各地對接沿海破阻礙,拿出真功夫“降成本、優環境”。
用好用足優惠政策,為企業降低稅費成本。前兩年,全省每年為企業減負700億元以上。今年以來,湖南按50%的頂格標準減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應繳納的“六稅兩費”,1至6月,全省實現減稅240億元,助力企業輕裝上陣。
千方百計降本清費,為企業減輕經營成本。用電成本方面,今年預計將為企業降負40億元左右;清理規范貨物運輸收費方面,今年可降本減負近60億元。
推進“放管服”改革,為企業落戶降低綜合成本。近年來,全省每年取消行政審批事項逾100項。目前,在長株潭地區,企業開辦的平均時間壓縮至4個工作日內,較國務院“8.5個工作日以內”的總目標,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在省會長沙,“證照分離”全面推行,“證照聯辦”探索推進,“多證合一”改革進一步深化,徹底破除創新創業主體進入市場的制度阻礙。長沙市場主體今年內可望破100萬戶,每萬人市場主體擁有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前茅。
今年來,瞄準引進創新創業企業,全省實施“135”工程升級版,建標準化廠房,向園區賦權,企業落戶審批不出園,只需“拎包入駐”。
降成本,優環境,“候鳥效應”顯現。今年上半年,廣東雪松控股、江蘇雙良、浙江超威、山東威高等4家“三類500強”企業首次落戶湖南,全省新引進59家“三類500強”企業投資項目77個。
一批批高質量的項目落地,新興產業鏈崛起,新能源汽車、光纖、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等新產業成倍增長,成為拉動規模工業增長的中堅力量,助推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
以“補”增動力
——多輪驅動補齊短板,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根據“木桶原理”,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其最短的木板決定的——補齊短板才能增加容量。
幾年來,湖南在“去”“降”的同時,著力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推進產業升級,改善供給質量。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湖南努力補齊基礎設施、科技創新、現代農業和民生短板。
為了擴大優質增量、培育新興業態,湖南進一步完善物流、電信等基礎設施,抓緊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張網”建設和升級,今年實施關鍵領域補短板重點項目148個,總投資1.68萬億元。
引導科技創新發展,省財政加大投入。2016年以來,省財政科技支出的增速始終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去年科技支出近130億元。
財力給予保障,省里加快建設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等各類創新發展平臺,積極創建長株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
投入“真金白銀”,科研成果“出得來”。去年,湖南獲27項國家科技大獎,創近年最好成績。“鯤龍500”采礦機器人、“海牛號”海底深孔取芯鉆機、全球首列時速160公里商用磁浮列車、低鎘水稻、耐鹽堿雜交稻等新成果涌現。
產學研用“一條龍”,成果轉化“點石成金”。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規模不斷壯大,去年新增14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增長14%,比全省工業增加值增長幅度高了一倍。
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4.6%,成為穩投資的亮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素稱“魚米之鄉”的湖南,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近年來,全省扎實推進三個“百千萬工程”,扶持新型經營主體,農業邁向規模經營;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從今年起,全省重點培育糧食、蔬菜、茶葉、油茶、畜禽、水產、中藥材、竹木等優勢產業,強化產業集群導向,努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示范樣板。
強農業,優供給。作為糧食主產省,湖南穩總產攻優質,全省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突破1000萬畝;著眼綠色發展,實施化肥、農藥、糞污三減量行動;湘江干流禁養區、洞庭湖核心保護區全面退出規模養殖,還“一江一湖”碧水清波;“亮劍”洞庭湖矮圍網圍,大湖重現芳華。
民生領域補短板,財政支出重點保民生。今年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706.6億元,其中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2.2%。
推進“第一民生工程”,奮力脫貧攻堅;扎牢民生保障網,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城鄉全覆蓋,大班額“消腫”,家門口就業,基本醫療保險便民惠民,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老百姓的獲得感越來越強,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宏偉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文/張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