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們經常聽說老年人與年輕人搶籃球場,一方要跳廣場舞,一方要打籃球;老年人和老年人比音響,一方要打太極拳,一方要練八段錦。現在,上述情況可能還有發生,但是真的很少聽到了。
物以稀為貴。物阜民豐,供應多了,何必再爭呢?國家體育總局3月23日公布的一組數據,有力說明了這些年我們在配置全民健身設施上的長足進步:截至2024年底,全國體育場地數量較“十三五”末增長23%,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3平方米。數字看似抽象,實則相當于每個中國人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健身魔方”,可以在社區綠道、口袋公園、智慧步道間自由切換。
從“搶地盤”到“享空間”,這場靜悄悄的空間革命,在“建用并舉”中持續發力。2024年,6719個新建健身項目如繁星落地,130個體育公園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更令人振奮的是,國家體育總局會同財政部安排財政資金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305個公共場館化作“惠民磁場”,250萬平方米開放場地承載著5億人次的躍動身影。當24小時智慧健身房點亮健身達人的舒心笑靨,當老舊廠房蝶變為運動綜合體,全民健身已從規劃目標變成日常習慣。
一方面是健身設施遍地開花,另一方面卻是“甜蜜的煩惱”悄然浮現。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我國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至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7分鐘的體重管理論述引發全民共鳴——這絕非簡單的“催減肥”,而是“健康中國”戰略的溫情注腳。
國家層面的“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計劃,正在助力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態。從營養師駐點社區到中小學開出“運動處方”,從強化食品包裝警示標識到確立職場健康管理標準,一整套組合拳將體重管理融入社會治理的毛細血管。正如專家所言:“這不是要制造身材焦慮,而是用科學之光照亮健康之路。”站在人均3平方米的健身版圖上,每個公民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國家不僅喊你減肥,更為你鋪好了通向健康的跑道。當健身設施成為新時代的民生標配,當科學指導化作隨時可查的“云上私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行動起來?畢竟,那些流淌的汗水里,不僅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承載著一個民族昂首向未來的精氣神。
(文/易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