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正當時。創新創業很美好,但并非易事。正因為如此,省委主要領導日前在一次相關講話中提醒:要有問題意識。
于眾多滿懷激情的青年創業者而言,這可謂金玉良言。一個成功的創業項目,往往始于清晰的問題意識。以智能共享單車系統為例,該項目針對城市出行難、公共交通接駁不便等問題開展研發、推進應用,呼應了市民短途出行需求。馬云創立阿里巴巴,源于他敏銳地捕捉到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有效銷售渠道這一痛點,進而通過搭建電商平臺為這些企業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橋梁。
有調查顯示,不少失敗項目存在“偽需求”問題。比如某高校團隊曾開發“宿舍智能窗簾”項目,投入30萬元后發現大學生更傾向用掛鉤固定床簾的簡易方式。這個案例折射出部分創業者陷入“技術自嗨”、忽視了真實需求的問題。因此,大學生創業前不能止于商業計劃書上的漂亮數據和美好藍圖,必須深入調研市場、了解用戶真實需求,想清楚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在創業條件上,也要帶著問題意識審視自身。大學生創業往往面臨經驗不足、資源有限的挑戰,在選擇創業方向時,應更加審慎地評估自身條件與項目需求的匹配度。比如,應充分評估啟動資金是否充足?團隊是否具備關鍵技術研發能力?能否實現產品或服務的持續創新?
有此一說:創業路上,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例外。因此,能夠制定詳盡的“失敗預案”,也是每一位創業者必備的素養。預案包括財務風險控制、團隊解散后的妥善處理、個人心態調整等。只有這樣,當失敗來臨時,才能有勇氣承認、有智慧從中汲取教訓、有決心再次出發。
站在新時代創業潮頭,大學生對于“創業者”的認知需要完成從“造夢者”到“解題人”的升級。當大學生創業者帶著問題意識進發,能清晰回答“為誰解決什么問題”,并在現實檢驗中順利“過關”,才有可能摘到創業成功的果實。
(文/朱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