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論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作出“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這一重大判斷,意味著我國正行進在切換發展動力的關鍵拐點,必須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難免被人“牽著鼻子走”;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很多時候就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湖南要拓展新藍海、攻克科技新高地,必須實施重大科技工程攻關,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農業、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解決核心技術的命門問題,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最終要靠自己。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必須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疫情發生以來,從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并快速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到迅速推出多種檢測試劑產品;從篩選有效藥物和治療方案并推薦到臨床一線,到采取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疫苗研發……全國范圍內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快速響應、多招制敵,既顯示這個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儲備實力和科技長期積累的厚實底蘊,也凸顯出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集中力量辦大事”,天然就含有協同之意。從我省近年的實踐來看,從“大學”到“大學城”再到“大學科技城”,從各吹各的號、各走各的路、產學研政之間“圍墻”聳立,到校園與城市間的“圍墻”被拆除、技術與市場間的“圍墻”被打破,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雖地處一域,其影響卻輻射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由此觀之,新型舉國體制之“新”,顯然不是簡單的大包大攬,而在于通過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之上的科技創新制度安排,密切各方協同、盤活創新要素,尋求更為順暢高效、更能聚焦發力、更易激發活力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實現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的攻堅突破。
技術和場景,猶如兩個輪子,相互激發、彼此成就。讓科學技術進入更多應用場景,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持續培育新動能。湖南作為軌道交通引領者,拿下諸多“全球第一”“全國第一”的底氣,不僅源于長株潭擁有著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以及與之相關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更在于株洲有整機制造、核心部件制造的產業集群,長沙形成有軌電車、磁浮車輛裝備、軌道交通信號系統等產業布局。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平臺、大市場,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就能從根本上提升產業鏈水平,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產品質量是創新成果的重要體現。缺少創新元素的產品,往往難以打開市場,更贏不了長遠發展。這就意味著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下一番鉆研的功夫,有一番主動的擁抱,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人才不是“一鍵輸出” ,更不能拔苗助長。既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吸收引進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更要培植好創新人才成長的沃土,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解決好科研體制機制、人才隊伍建設的結構性矛盾,形成創新人才層出不窮的良性循環,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潮起海天闊,創新正當時;創新的湖南熱氣升騰,創新的中國風華正茂。既著眼當前急需,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又放眼長遠,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湖南定能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為全國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文/湖南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