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限制市場,到有序競爭,再到寬準入嚴監管;從“基本由政府說了算”到“主要由市場說了算”,新中國成立70年來,株洲市場監管的體制機制、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路徑實現了深刻變革。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株洲在放開放活、管住管好的實踐探索中,努力營造了穩定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為促進株洲經濟高質量發展譜寫了一曲奮進之歌。
市場活力不斷迸發 市場主體蓬勃發展
建國初期,株洲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一、市場主體弱、產業產值低。1952年全市GDP僅1.33億元、人均GDP79元,三次產業比為71.9:13.1:15。改革開放之初,全市僅有個體工商戶120戶,從業人員145人,城區僅有12處集市貿易點。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拉開序幕,非公有制經濟松綁,株洲的國有經濟、股份制經濟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株洲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株洲?中國動力谷,突出軌道交通、汽車、航空三大動力產業的引領作用,協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五大新興產業,升級發展陶瓷、服飾兩大傳統產業,產業規模空前壯大,產業結構更加科學,“3+5+2”產業體系形成了更為強勁的經濟支撐動力,株洲市場的潛力、活力被充分激發。201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跨越2000億元大關,2018年底達到了2631.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是1952年的365.4倍,年均增長9.4%;人均GDP 65442元,是1952年的137.1倍,年均增長7.7%。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75499戶,其中內資企業57719戶,注冊資金4626.28億元;外商投資企業539戶,注冊資金279.1億元;私營企業52430戶,注冊資金2762.88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6394戶,出資金額140.19億元;個體工商戶210847戶,資金數額214.3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分布占比分別為4.19%、10.04%和85.77%,全市市場主體存量八成多在第三產業,株洲已發展成多種經營主體并存、三產占比更優、經濟領域覆蓋更廣的現代經濟體系。
●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75499戶。第一、二、三產業分布占比分別為4.19%、10.04%和85.77%,全市市場主體存量八成多在第三產業。
●全市有效注冊商標數量25600件,有效發明專利數量5713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21件,專利總量和萬人擁有量居全省第二。
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株洲積極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通過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市高效便捷的市場準入體系進一步形成,百姓創業熱情高漲。
株洲先后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限額,落實實繳改為認繳政策;推行了企業名稱自主申報,將名稱預先核準改為預先登記;實行了“先照后證”、“多證合一”、“證照聯辦”、“證照分離”改革,采取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四種方式改革了審批方式,大大壓縮了企業開辦時間。
同時,整合涉企證照事項48項,成為我省整合證照事項最多的市州之一。推進了產品準入改革和食品、藥品、醫療器械許可審批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藥品零售企業“多證合一”;實行了全程電子化登記服務,推廣電子營業執照運用,構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提供免費郵寄服務,實行“零見面”。推行“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一次登錄、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實行了簡易注銷改革,提高了市場退出效率,有效解決了市場主體“進門容易出門難”的問題。
依法治市不斷深入 市場秩序明顯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場監管部門主動亮劍出擊,開展了涉及民生安全和市場公平競爭等多項執法整治行動,保持了對食品藥品、重要產商品及特種設備違法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聯合公安、檢察院建立了行刑銜接機制,實現了“案源線索共通、疑難問題共商、大要案件共辦、檢測資源共享”。2016年以來,全市共查辦食品藥品、特種設備、重要產商品質量安全等領域違法案件4281起,涉案金額9930萬元,涉刑案件165起,拘留及刑事起訴261人。
實行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信用聯合監管得到強化。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部署開展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工作,實現了企業許可、處罰、扶持等信息歸集、共享,錄入行政許可記錄133226條,行政處罰記錄923條,小微企業扶持信息237條。通過“黑名單”公開曝光,助推了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株洲企業信譽度,經營者誠信度明顯提高。
質量為先 從“株洲制造”邁向“株洲創造”
質量,是株洲的強市之策、民生之本。
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質量興市工作,2016年,我市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先后出臺了《質量發展規劃》和促進園區和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打造了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硬質合金和陶瓷、服飾等集群區域的株洲品牌。
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45個,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3個,省級檢驗檢測中心2個,市級檢驗檢測機構98個。擁有國家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秘書處或工作組6個。2018年,全市主導或參與修訂國際標準12項、國家標準24項、行業標準6項。我市擁有中西部唯一一個中國質量獎、一個中國質量獎提名獎,4個省長質量獎,10個市長質量獎,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7個湖南名牌,41個馳名商標,160個著名商標,33個馬德里國際商標,13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數據統計,入駐株洲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制造業500強和民營500強企業已達70多家,硬質合金、橡膠等行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成為了國家首批高端裝備制造業標準化試點項目,成為了“國家名片”,一大批高端裝備正從株洲沿著“一帶一路”的腳步走向全球,享譽世界。
近年來,我市先后獲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2017年,省政府對市州政府質量考核,株洲市獲得全省第一名。2018年,我市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了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預驗收。
心系群眾 消費者獲得感日益充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工作要求,消費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實。
株洲建立了農貿市場食品準入、信息公示、食用農產品質量追溯三大系統,在68個城區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建設了快檢室,覆蓋城區80%以上的流通領域,基本形成以監督抽檢為主、基層快檢為輔的檢驗檢測體系。全市新建或升級改造明廚亮灶餐飲單位4173家,2家超市被評為湖南省“放心肉菜示范超市”。
圍繞更可靠的尋醫問藥,我市實行了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的藥品和疫苗監管,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在全市366家藥店全面推廣“微問診”和“藥云醫”電子處方服務系統。
建立了29個部門共同參與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我市在全國率先實行“12315”多號合一。2019年熱線整合以來,共受理消費者投訴舉報咨詢41086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83.85萬元。
(文/劉芳 肖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