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1日起,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每千瓦時1.79分,涉及減負5.9億元”“廣鐵集團降低132項貨運價格,口岸收費每標箱減負約30美元,高速公路每年減免通行費約18億元”“6月底前,取消協議出讓土地礦產等交易服務收費”“23個景區明確在‘五一’前降低門票價格”……4月25日,省發改委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一桌“降本清費”的“硬菜”端上席面,讓業界、百姓感到政府滿滿的誠意。
“降本清費”最直接的效果是提高企業利潤率。就拿這次獲益頗多的制造業來說,因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其利潤率本來就薄。這幾年許多企業最大的難題是:成本高企,向哪里要利潤?各項成本中,除了融資、用人、用地等,用電、用能、物流、經營服務性收費也是大頭。現在降成本“甘霖”落地,這是向實體經濟實質性讓利,能讓更多企業輕裝上陣。
降本清費的間接效果是穩就業。最近網上多次傳出有關互聯網巨頭、明星企業“縮招”、停止社會招聘的消息,雖然有些消息被辟謠,但“減人增效”是企業的備用選項,加之2019年全國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860萬,就業壓力依舊高位運行。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就業優先”,有很強的指向。這次我省打出降本清費“組合拳”,不僅是提升企業活力的長遠之舉,更是保就業、保民生的兜底舉措。
降本清費還有一個長期效果:那就是調結構。企業增加了留存利潤,便增強了自主創新、開拓市場的能力,企業轉型升級就有了更多動能與空間。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成長為“隱形冠軍”,將成為湖南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流砥柱。
當然,政府為企業降本清費,也意味著政府要過緊日子。然而,清費長遠來講并不是減收。企業發展了,最終也是為財政“放水養魚”。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妙招。
“五一”小長假就要到了,景區門票降價著實是一份心意滿滿的“禮包”。湖南是旅游大省,通過景區門票降價讓游客“花得值”,推動旅游產業鏈提質升級,讓游客“玩得好”,是“一子落而全盤活”的多贏之舉。
(文/歐陽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