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因其生態優美、生活安寧和樂,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詩意遠方。
這片神秘的土地,在今人耕耘下,以新的姿態呈現于世:深度開發“文旅+”系列項目,形成景鎮共興格局,實現了文旅產業跨越式發展。今年國慶節期間,桃花源鎮接待游客19.1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12.65萬元,同比均增長近40%。前不久,該鎮被評為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鎮”。
桃花源鎮設在常德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區。10月26日,晨曦中的桃花源鎮垂柳搖曳,琴聲悠揚。阿婆的擂茶香飄街巷,沁人心脾。記者踏著刻下歲月痕跡的青石板,徜徉在這幅充滿靈氣的水墨畫中,感受現代桃花源的美妙。
農田變景區,家園似畫
“6年前來過,當時景區只有桃源山那一塊,半天就能逛完,印象不深。”和記者邊走邊聊,桃花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提名人選黃易君,用“震撼”來形容這里的變化。
兩個月前,黃易君調任至桃花源鎮。時間雖不長,但“自家一本賬”已爛熟于心:桃花源鎮以兩山一湖、五柳小鎮、桃花源古鎮為核心景區,輻射周邊桃花源村、湯家山村等觀光農業區,外圍幾個村則以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為主。
圍山渠沿線,是湯家山村與外界相連的主要通道。以前是狹窄土路,如今已變成6米寬的瀝青路。一路前行,成片菊花映入眼簾,令人“豁然開朗”。“村里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土地1000多畝,引導農民種植金絲皇菊,發展食用花茶加工產業。”同行的湯家山村婦委會主任張小桃當起了導游。
如何使產業與鄉村游同步,實現效益最大化?今年8月,湯家山村300多畝油葵綻放,2萬多名游客慕名而來。桃花源鎮從中受到啟發,決定根據不同季節,在20公里長的景區外環,打造集農業生產與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讓景區和片區產業高度互補。“稻谷秋收撒種紫云英;桃花開后賞荷花,垂釣、采摘項目應有盡有,農田變成景點,讓游客全年有得看、有得玩!”黃易君說。
去年,桃花源鎮成立常德歸園居農宅鄉村旅游合作社,盤活閑置農宅,全力開發湯家山、秦溪等特色民宿。從廣東返鄉經營民宿的尚方客棧店主鄭朋說:“家鄉環境好了,游玩項目多了,城里人爭著來,我這10間房小客棧,月均收入上萬元。”
據悉,桃花源鎮還成立了擂茶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等,吸納全鎮約80%的農戶加入,共享紅利,實現多贏。
農民當演員,生活如詩
“開船咯……”夜幕降臨,艄公的吆喝聲回蕩在秦溪上空。齊頭并進的輕舟之上,游客們興致盎然。這是桃花源依托景區資源優勢,以4.6公里長的秦溪為劇場,打造的大型溪流漫游實景演出《桃花源記》。項目開演以來,已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
游客溯溪而上,感受陶淵明筆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美景。在引人入勝的演出中,大部分角色由當地農民扮演。53歲的清江浦村村民劉明祥是演員之一,他小時候患小兒麻痹癥導致腿部殘疾,一家三口住在破舊的祖屋里,靠種養為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桃花源記》劇組在選拔演員時,看中了劉明祥,讓他扮演劇中一名牧羊人。于是,劉明祥白天下地勞動,晚上趕羊演出,每演出一晚有143元出場費。劉明祥告訴記者,每年演出收入就有3萬多元,賺來輕松,格外知足。
和劉明祥一樣做演員的,還有桃花源鎮金井村村民高立平等人。高立平高度近視,家里有個喪失勞動能力的哥哥與讀大學的侄子。有了演出收入,生活壓力減輕不少。他說:“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來,桃花源鎮依托景區資源優勢,以旅游項目帶動就業,探索出旅游扶貧新模式。僅《桃花源記》實景演出,就為當地群眾創造了400多個就業崗位。
(文/魯融冰 李寧 周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