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記者在石門縣看到,漫山遍野的橘樹已長出嫩枝,不少橘農在橘園培管。楚江街道龍鳳社區園藝場貧困戶韓國偉一邊忙碌一邊感慨:“我們家吃的是‘柑橘飯’,由于品種老化,擔心好景不長。這兩年縣里幫我們更新品種,我改栽1.6畝紐荷爾臍橙,3年后掛果。受益后,年收入能增加1萬元以上,日子會過得像橘子一樣甜蜜。”
據了解,石門縣有近45萬畝柑橘、30多萬橘農,柑橘成為該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果樹。為建立橘農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石門縣從去年開始,整合資金6000萬元推動品種改良,目前完成8.54萬畝,今年再改6萬畝;實行“公司+農戶”方式,流轉土地推進規模化經營,讓農民在家門口當工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石門縣在2018年已摘掉貧困帽,全縣有2.2萬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7萬多人脫貧,目前僅剩783戶1440名兜底保障對象未脫貧。今年雖然遇到疫情,但該縣未雨綢繆,堅持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三線作戰。全縣331個村都有駐村工作隊,安排結對幫扶責任人10526名。目前,該縣64家扶貧后盾單位將6000多噸有機肥送到田間地頭支持春耕生產,并已組織1.7萬名貧困人口外出務工。
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該縣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建立健全穩定增收、政策落實、兜底保障、駐村幫扶、分類幫扶、貧困監測、資產資金管理和扶智扶志的脫貧攻堅鞏固提升8項長效機制,為村民留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致富活水。
(文/周勇軍 姜鴻麗 孫開國 楊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