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武岡市灣頭橋鎮世富村,村民在跳廣場舞。
在武岡市灣頭橋鎮,有個世富村,不僅名字好聽,更賦予2016年并村后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聽說最近世富村里笑聲多,這次記者也感受到了。
“轟隆隆……”8月24日一大早,村民劉孫祥的水稻收割機開進了田。開機、收割、裝袋……不到10分鐘,一丘稻田就收了個干干凈凈。
隔壁村民的水稻熟了,請他來收割,一畝田130元。“這兩天正是中稻收割的時候,這個七夕節,我和水稻一起過哩!”頂著太陽,劉孫祥笑得很愜意。
劉孫祥過去在外打工,患了塵肺病。看到很多人不愿種田,他卻閑不住,流轉村里110多畝水稻田。“今年國家糧食收購價格上漲,我一下子賺了2萬多元哩!喏,這臺水稻收割機,是靠貼息小額貸款買的,這賺錢的家伙好用得很!”
笑容里,寫滿幸福。靠著村里幫扶和自力更生,劉孫祥一下子跳出了貧困戶的行列。他還計劃在稻田里養鴨養魚,準備種養結合。“你以后就是大老板了哩!”記者調侃道。“沒有咧,我哪能當老板,就是個農民!”笑聲在田野飄蕩。
世富村人丁興旺,30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426人,已脫貧116戶407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藥品監管局)駐村幫扶以來,與世富村結成了親家,貧困戶就是親戚,駐村幫扶隊就是橋梁。在各類幫扶下,很多貧困戶找對了脫貧的路子,精神面貌越來越好。
劉白貞和劉貞枚最近就很高興,跟著產業帶頭人劉艮漢“打工”賺錢。
水塘邊,3個現代化養雞棚好不熱鬧。三黃雞、黑腳雞,一眼望過去,一棚就是上萬只。喂水、投食,全部自動化,雞糞等排泄物,全部回收利用。每個雞棚還有兩個巨大的排風扇,保持干爽通風。
劉艮漢今年52歲,有個做生意的好腦瓜,開口一笑就見兩排大白牙。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他成立鄉村天下種養合作社,業務對接溫氏養雞公司,供應批量成品雞。“我跟貧困戶說,咱們搭伙,風險我來擔,你們只管出工出力,賺到錢我們一起分。”
去年以來,3個雞棚出欄2批雞,利潤60多萬元。劉白貞和劉貞枚參與其中一個雞棚的工作,白天打疫苗,晚上裝籠過磅,每人分到近7萬元:“有錢了,別提多開心!這樣的帶頭人,給村里村民來一打!”
17時剛過,村口巧遇58歲的貧困戶謝小榮,手里揣著一個小箱子。她以前經常打牌,如今痛改前非,在村里的世富電子廠上班,家門口就能賺錢,還不耽誤農活。
看到村黨支部書記付秀坤站在路邊,謝小榮笑臉相迎:“你看,這些喇叭元件可以帶回家組裝,計件算工錢咧!在這里做事,一個月能賺1500元。”
緊跟她身后,一大波“上班族”有說有笑。付秀坤介紹,電子廠吸引了90多名村民就業。
夕陽西下,村部前坪的文體廣場,歡快的歌聲飛揚,老老少少跳起了廣場舞、扇子舞,有的還打起了腰鼓……
無人機飛上高空,記錄下這歡樂的一刻。不遠處,電子廠、養雞場、光伏發電場等產業映入眼簾,旱改水稻田、灌溉水渠、通戶水泥路、自來水蓄水湖等鄉村美景盡收眼底。
(文/張斌 艾鵬飛 圖/唐俊)
■記者手記
腰包鼓 精神足
張斌 艾鵬飛
為啥世富村里笑聲多?僅僅是建設搞好了、產業發展了?
在村里采訪時,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記者心頭。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夏三牛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們:“產業要發展,精神也要脫貧。”
以前村里風氣不太好,總喜歡搞攀比,打牌隨處可見。這些年,夏三牛帶領工作隊和鎮村干部,因戶施策,授人以漁,讓村民們有事干、有錢掙、有盼頭,基本解決村里路難通、水難飲、產業難壯大等問題。同時,組織“愛心義診”,為16戶貧困學生開辟入學綠色通道,對6名貧困大學生點對點幫扶,為12戶貧困戶提供公益性崗位,推動移風易俗,扶志又扶智,讓大家內心充實起來。
如今,村民精氣神上來了,通過科技幫扶、教育幫扶等,人人都學到一技之長。“以前到處都是打牌的,我家都有兩桌,現在大家都有事做,哪里還有時間打牌?村里早上散步的多了,晚上跳廣場舞的多了。如今攀比的,是比誰家子女孝順、誰家孩子會讀書,比誰家產業做得好、誰家打牌的少。”付秀坤笑著說。
腰包鼓了,精神頭足了。在世富村,人們向往的世代富裕,并不完全是經濟上的富足,還有精神上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