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水江市區出發,往東南方向驅車20分鐘,駛入沙塘灣街道清塘村,一棟棟小別墅掩映于綠林中,一條條水泥路直抵家門口,舒卷開一幅田園山水圖。
8月12日,午后的蟬鳴奏響晴空。聽聞有記者采訪,貧困戶李芳梅趕忙換上新買的裙裝,踩著紅色的高跟鞋,笑吟吟地出門迎接,“你們往這邊走,看看我們家的新房子。”2層樓的磚瓦房墻面鋪上了瓷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3.5米寬的公路修到了屋門口。走進屋內,裝修雖簡,電器廚具樣樣齊全。
2017年,李芳梅同丈夫楊新祥通過危房改造,搬離破舊的老房子,住進75平方米的新房,去年脫了貧。今年,他們又添置了雙開門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
生活水平節節攀升,是清塘村眾多貧困戶的縮影。過去,這個緊鄰城區的村落,生活并不富裕。“沒啥產業,村民守著綠水青山,過的卻是苦日子。”村黨支部書記徐建祥說,2016年,冷水江自然資源局派工作隊駐村扶貧,拉開了脫貧的序幕。
破題,從“硬骨頭”開始。工作隊通過全面摸排走訪,發現22組村民居住地一直未通車,近百人出行只能穿行崎嶇山路。工作隊多方籌措資金,挖毛坯、搞硬化,硬生生拉出一條6米寬、2.1公里長的大道。
“以前扛包肥料上山,至少要走1個小時。現在大馬路修通,坐摩托車只要10多分鐘!”72歲的貧困戶陳歷光說。這條路不僅惠及當地村民,還打通了渣渡鎮龍頭新村到城區的通道,將龍頭新村的進城距離縮短三分之一。
道路拉通了,產業也豐富了。沿著大道上山,全村扶貧產業“多點開花”。山腳,宏達農業養殖2000余頭黑豬,每戶貧困戶不僅能免費領養1頭,還能入股分紅;山腰,“扶貧車間”潘海輝食品廠吸納10余位貧困戶就業,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山頂,永旺生態合作社計劃再流轉旱地,種植經果林。63戶貧困戶發展自主產業,實現“一戶一策”。
盤山公路入畫里,高山之巔望晴空。有了大道,村干部蘇紅華創辦的祥和生態農業合作社,為周邊3個村代耕代種2000余畝地。他盤算著再購入一臺收割機,“現在路好走,開農機上馬路絲毫不用擔心路況,全村農機助力農業生產的態勢越來越好。”
(文/周俊 鄒娜妮 謝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