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洞扶貧應該不難吧?”經常有人問石登高。
“十八洞更難!”石登高總是這樣回答。
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首倡地。石登高是十八洞扶貧工作隊的第二任隊長。
“雖然難,但在十八洞帶隊扶貧,更是一種無上光榮。”在石登高看來,十八洞要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精準扶貧經驗,不能造盆景、壘風景,“一方面沒作業可抄,另一方面全國都盯著這里,我們只能做好!”
如今,十八洞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長到2019年的14668元。這個武陵山腹地的山村,衣食足、產業興、鄉村美,成為精準扶貧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石登高和他的前任龍秀林、后任麻輝煌,十八洞村三任扶貧工作隊隊長,在這個不一般的山村進行的就是一場精準扶貧的“光榮接力”。
這是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2019年10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
第一棒:“村賽”聚“村心”
2014年1月,第一任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信心滿滿地來到十八洞。
可是,得知他是宣傳干部,有村民說,“怎么搞的?縣里派來的干部只帶了‘一張嘴’?”
龍秀林想干的第一件事,是拓寬村里的道路、改造農網,自然要占些土地,涉及53戶村民的農田、荒山、林地。
有村民撂下話:“占地?先給補償!”
“這是村里的公共道路,沒有補償。”
“沒有補償修什么路!”有的農戶,龍秀林上門五六次也沒說動。還有村民質疑,扶貧款是不是被扶貧干部吞了?有人甚至在村委會涂上“工作隊瞎指揮、毀森林”的標語。
本想大展拳腳的龍秀林,突然發現自己連一棵樹、一根電線桿都動不了。
畢竟是個愛琢磨問題的“宣傳干部”,龍秀林很快意識到,脫貧攻堅,為村民辦實事,僅靠有熱情是不夠的,必須融入村民,激發村民的主人意識和內生動力。
如何才能激發起來呢?“光開會,村民沒興趣,即使花錢買煙買水果請來,也是在會場上打瞌睡。”
得有“接地氣”管用的辦法。龍秀林發現,十八洞人特別愛打籃球。每個村子都能拉起一兩支隊伍,一有籃球賽,全村男女老少都圍著看,有時正在下田的農民甚至沒來得及洗腳就趕來球場。
有了!龍秀林決定先辦幾場“村際”籃球賽。每場比賽,龍秀林要么和村民一起上場打球,要么前前后后忙活著組織、助威和服務。
每打一場“村賽”,就聚一把“村心”。十八洞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增強了,再也沒人把龍秀林當外人。“一張嘴”的話,村民愿意聽了。
“十八洞是我們的家,要富要美靠大家!”趁熱打鐵,龍秀林一方面推出村民互評、給農戶標星級等辦法,另一方面利用組織球賽攢下的“人氣”,與村民拉家常掏心窩,終于讓村民明白,修路架線等公共事務造福全村,人人都受益,自然需要人人出把力。
漸漸地,“不給錢不讓修路”這類話沒人說了。曾因不讓電線桿架在自家田里大鬧村部的村民施六金,還無償讓出地來給村里建停車場。
2016年6月,龍秀林離開十八洞時,道路拓寬了,農網改造完成了,停車場也修建好了。村民,舍不得這個“一張嘴”干部了。
十八洞第一任扶貧隊長龍秀林。
第二棒:村民吃上“旅游飯”
2017年3月,剛來十八洞時,白白凈凈的石登高,還是“斯文書生”樣。
當時,十八洞已經脫貧,但靠的是外出務工收入,村里還留不住人。
十八洞是原生態苗寨。石登高想,如果把旅游發展起來,村民不出村不就把錢掙了嗎?
于是,工作隊為十八洞定下目標——“鳥兒回來、魚兒回來、蟲兒回來、外出打工的人回來,外面的人進來”。
但村民有疑慮:旅游這玩意虛頭巴腦,不像種地收谷子那樣實在,能靠譜嗎?村里那幾家農家樂,不都是慘淡經營嗎?
石登高決定“把屋子打掃干凈再請客”,組織村民整治村容村貌。
最大的攔路虎是改廁改圈(豬圈)。有村民不支持。石登高苦口婆心地勸:“不改,在屋里都聞得到臭味,孩子都不樂意回家是不是?”
村民一想,還真是。
一家一戶磨嘴皮,雖然費勁,但說服村民,真誠的“笨辦法”也真管用。最終,把村子從禽畜糞便味中“解放”出來成為村民共識。
很快,整治后的十八洞,顏值提升了,古樸的苗寨與周邊天生麗質的山水,相映成趣。更何況精準扶貧首倡地“自帶流量”,僅僅一年,新打造的十八洞就吸引了三四十萬游客,是原來的三倍多,村民房屋租金也漲到了六七萬一年。村民不出家門吃上了“旅游飯”,就連原來每天拿一個小板凳、靠在墻根曬太陽的老奶奶,現在一大早就去攤位“上班”了。
然而好事多磨。一些村民剛辦旅游,畢竟有點初級又粗放,游客投訴跟著來了,攤位亂擺、農家樂亂要價,等等,不少人慕名而來卻敗興而去。
怎么辦?石登高覺得,引導、嚴管固然必要,但要根本解決問題,要從體制機制上想辦法。工作隊與村委會經過論證,打算引進社會資本,與村集體共辦旅游,打造成熟的旅游服務業,以規范的市場機制從根本上規范旅游秩序,村集體辦好餐廳,倒逼農家樂升級。
幾家農家樂帶頭反對。有人說,這是肥水流入外人田;也有人質疑,村集體辦餐廳不是搶村民客源嗎?
“如果一直這么亂下去,游客不愿意來,大家都沒生意。”石登高掛著笑容,挨家挨戶磨嘴皮,“集體餐廳有盈利,每個村民都有份。”
“斯文書生”石登高卻有一股韌勁,一方面說服村民支持,同時頂住壓力先做給村民看,堅定推進旅游升級。
效果立竿見影。現在,十八洞每到周末有兩三萬游客,高峰時甚至達到十幾萬。
石登高光榮進京參加共和國七十大慶觀禮。在盛典現場,看見十八洞元素出現在“脫貧攻堅”方陣中的那一刻,石登高覺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化為了喜悅。
2019年10月,石登高離開時,十八洞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4668元,他也曬成了和村干部一樣的膚色。村民夸他是“瑪汝”(苗語:好)隊長。
十八洞第二任扶貧隊長石登高。
第三棒:“四寨共享”
石登高的繼任者麻輝煌是個老基層,一張臉曬得黝黑,被十八洞村民稱為“非洲二哥”。
老基層在十八洞也遇到新問題。
“十八洞發展再好,都是梨子寨和竹子寨的,我們這邊啥也沒有。”
第三任扶貧隊長麻輝煌。
原來,十八洞由梨子寨、竹子寨、飛蟲寨、當戎寨合并而成。旅游產業主要分布在梨子寨和竹子寨,飛蟲寨和當戎寨位置較偏遠,村民主要在梨子寨和竹子寨當保潔、保安、講解員分“一杯羹”。
“說白了,就是發展不平衡,邊邊兩寨人心里不痛快。”明白問題根源的麻輝煌,對癥下藥選準工作重點:拓寬連接邊邊兩寨的路,把游客引過去。
當時,那條路只能進三輪車和摩托車。要擴路,又遇到龍秀林遇到過的麻煩:村民不愿為修路讓地。
上門做工作,麻輝煌連吃“閉門羹”。不是“不在家”,就是踢皮球。年輕的推給年長的,年長的說自己作不了主。
麻輝煌著實被氣著了,但作為“老基層”,他深知“不能和農民慪氣,生氣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耽誤脫貧。”于是,他帶上村民代表敲門去,與農戶反復算擴路的收益賬,說服他們“讓讓路”。
“基層工作,很多事不可能一次搞定,”麻輝煌告訴記者,“但要調整好心態,不能氣餒。”
不氣餒的麻輝煌,終于與扶貧工作隊做通了村民工作,路拓寬了,“四寨共享”旅游紅利成了現實。
十八洞村村民施六金在自家開的農家樂為客人準備午餐(4月25日攝)。
(文/張典標 張玉潔 圖/陳思汗 張典標 薛宇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