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起瀟湘
——永州市脫貧攻堅的“蝶變”密碼
8月的永州江華,飛嵐疊翠,層巒疊嶂。
田光財仿佛頭一回看見這樣生機盎然的大瑤山。3年前,他舉家搬回了這個當初拼了命逃離的“窮窩子”。此刻,他慶幸自己回來了。
永州,古稱零陵。因地處瀟、湘二水匯合處,又得其雅稱——“瀟湘”。
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既為瀟湘之美而傾倒,留下了“畫圖曾識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的驚嘆;亦為零陵之偏僻而愁悶,發出了“荒蕪自古人不見,零陵徒有先賢傳”的惋惜。
山水美,貧困深。讓生活的光景也像風景一樣美起來,是世代永州人民的追求和夢想。
2013年,一場風起湘西苗寨的壯闊大潮,也席卷了湘南的瀟湘大地。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既是擔當,也是責任,更是情懷!”永州市委書記嚴華說,永州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省委關于脫貧攻堅的工作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盡銳出戰,精準施策,攻堅克難,慎始慎終,確保高質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時間,是忠實的見證者,更是偉大的書寫者——2019年底,永州市的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3.5%降至0.27%,累計減貧65.9萬余人;77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新田、江華、寧遠、雙牌、江永等5個貧困縣摘帽……
歷史的腳步跋山涉水,歲月的足跡深刻溫暖。如今的瀟湘大地,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千年夢想,從未如此接近,一曲新時代的戰“貧”交響雄渾而壯麗。湖南“新南門”,小康夢可期!
小車間能量大,“機器響,心更安”
盛夏,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崇江小區安置點。青山環抱,青瓦如鱗。
早上8時,48歲的趙春花準時來到龍德晟機電扶貧車間,開啟了一天的“上班模式”。
在黃土地上奔波慣了的雙腳,終于有機會踏進“太陽曬不到、大雨淋不到”的廠房里,趙春花說自己“做夢都不敢想”。
永州山脈連綿,大山的褶皺之中,散落著許多世代蟄居的村莊。趙春花以前所在的東沖村,就是這樣的一個高山村落,“祖祖輩輩吃不飽,就靠賣點柴和草”。
窮,就從根上拔。
易地扶貧搬遷,讓趙春花終于有了走出大山的機會。當地黨委政府將東沖村、兩岔河村等高山村寨的671戶2757名貧困群眾,全部遷到了大圩鎮崇江小區。
搬下山的那天,汽車彎彎繞繞走了兩個鐘頭,看不穿的大山,漸漸變成了望不盡的平川。
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過著舊日子”?小小扶貧車間,成了破題的“金鑰匙”。
當地政府把安置小區11棟樓房的架空層改造成廠房,引進電子廠、雨衣廠等18家企業開設就業扶貧車間,為45歲以上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625個,幫助他們實現就業、穩定增收。
湖南龍德晟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將扶貧車間開進小區,生產小馬達產品,幫助東沖村116戶貧困戶基本實現每戶有一人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1.6萬元。
田光財也帶著一個電子廠,從汕頭回到了家鄉江華大圩鎮。他的扶貧車間,吸納35人就業,其中貧困戶19人,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
宏大敘事的背后,是無數個體的命運改變,是無數夢想的拔節而生。
“搬下來有沒有后悔?”記者問趙春花。
“后悔沒早搬下來!”趙春花笑得很燦爛,“機器響,心更安?,F在每月收入約3000元,還能照顧家里老小,好日子就像小馬達,動力強著呢!”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脫貧之要。對許多眷戀故土的貧困百姓來說,無需背井離鄉的“家門口就業”,為脫貧之路鋪上的是溫暖底色。
隨著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獲批,永州巧借承接產業轉移東風,奮力書寫就業扶貧新篇章。
“政府搭臺、企業主導、村組設點、就近就業”。結合產業布局,一大批制衣、制傘、電子、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進村入鎮,一個個扶貧車間遍地開花,“廠房式”“居家式”“合作社式”三種模式各展其能,極大滿足了貧困戶“掙錢顧家兩不誤”的需求。
小車間,能量大,變身穩就業的“蓄水池”。
永州市扶貧車間投資總額達16億元,開發崗位9158個,吸納就業29593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1537人,人均月增收入2232元。探索走出了一條以“扶貧車間”為載體、促進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的“造血式”扶貧路子,就業扶貧車間數量和省級示范性就業扶貧車間數量均居全省第一。2019年,全省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大督查中,永州市“扶貧車間”建設被作為典型在全省推介。
山貨出深山,收成變收入
今年3月底以來,一日三餐,吳昊幾乎都在吃夏橙。
44歲的吳昊,是道縣自然資源局駐祥霖鋪鎮兩河口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兩河口村的27畝夏橙,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滯銷了。駐村工作隊舍不得鄉親們的“致富果”白白爛掉,帶頭買來當“飯”吃。
可光靠幾個人,能起多大作用呢?
大家一合計,想出了一個辦法:發動局里的黨員干部志愿參與,“以購代捐”、“以買代幫”。
4月13日,一批來自道縣自然資源局的志愿者來到了兩河口村。大家忙活8個小時,幫貧困戶采摘裝袋,并認購夏橙1500公斤。到現在,滯銷夏橙已銷售一空。
好消息是組團來的。
為化解貧困戶農產品的滯銷難題,永州市2223支駐村幫扶工作隊7015名隊員,主動變身“促銷員”,既解燃眉之急,又紓銷路之困。道縣在全省率先建成“村播帶貨”創業孵化基地,首期免費培養100名本土帶貨主播,打造10名大咖主播……
貧困地區并不缺少資源稟賦。然而,長期以來,或是苦于交通不便,或是囿于觀念認識,這些“寶貝”往往運不出去、賣不起價。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鄉村,一頭連著廣闊市場。永州全力打通農副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瓶頸,組織產銷對接,拓寬銷售渠道,激發消費扶貧新動能。
全市建成12個運營中心、100余家社區加盟店、500余家鄉村兩級供銷電商綜合服務站,對接貧困地區農產品基地、專業合作社和農戶1000余家,上架扶貧產品300余種1000余款,39款“永”字號貧困地區農副產品在中國社會扶貧網商城上架銷售,近700種入選全國消費扶貧產品目錄,實現扶貧產品銷售總額超5億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4萬人。
山貨出深山,收成變收入。將偏遠貧困地區的特色產品推向市場,移動互聯網有著獨特優勢。
“瑤家人的語言發音中,‘苦’其實是‘好’的意思,所以‘江華苦茶’指的就是‘江華好茶’……”在江華,縣長龍飛鳳,副縣長黎氫、陳江濤,直播帶貨江華苦茶,90分鐘里,超過56萬人次在線“圍觀”。
“來,左邊跟我一起拿大米,在我右邊紅薯米,在我前方比劃一份紅薯飯,黃金搭檔點點頭!”新田縣副縣長楊柳青巧妙地改編網紅歌曲,為新田紅薯米代言……
為最大限度減輕疫情給農民增收帶來的影響,借助移動互聯網,永州多位縣長、副縣長等領導干部,紛紛當起了直播帶貨“推銷員”。
干部成“網紅”,土產成“爆款”。江永沃柑、新田大米、雙牌藤茶、藍山土雞……很多網友“先買為敬”。有的農民商家一夜粉絲暴漲,有的農戶一夜賣出幾個月的總量。
“人人皆愿為、人人皆能為”。消費扶貧在幫助貧困地區直接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培育貧困群眾的市場意識,激發內生動力。
寧遠縣冷水鎮新張家村,34歲的張婷經過縣里“村播帶貨”培訓,已從圍著鍋臺轉的家庭主婦,成功轉型為“帶貨達人”,還帶動20余名貧困戶,長期合作生產旅游手工藝品。
“過去,除了大山還是大山,除了種地只能種地。”說話間,張婷兩眼里有光,“如今,農民也有了夢想。我的夢想就是,把產品賣到全國去?!?/p>
“分色預警”防返貧,穩穩走上脫貧路
三伏天里,心難閑。7月28日一大早,程高峰就跑到田里開溝引水,準備翻耕煙田,搶插晚稻。
程高峰曾是藍山縣土市鎮泉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脫貧后,因家人患病經濟壓力大,長期在易返貧戶線上徘徊。
今年初,土市鎮扶貧辦根據貧困戶“分類管理、分色預警”原則,將程高峰的監測標簽標示為黃色,并協調工作隊,流轉80余畝土地,幫助他發展“煙稻輪作”。
“煙葉已經收割,晚稻再加把勁,今年收入10萬元沒問題。”程高峰高興地說,他已由易返貧戶轉變為穩定脫貧戶,監測標簽變成了綠色。
得益于精準監測、精準幫扶,截至目前,藍山縣鞏固提升戶和易返貧戶分別較年初減少710人、87人,穩定脫貧戶增加797人。
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是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
永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積極探索“分類管理、分色預警”,建立防止返貧致貧風險實時監測和幫扶機制,為脫貧之后再加一道“保險杠”。
全市對建檔立卡貧困對象標注為“紅色”深度貧困戶、“黃色”易返貧戶、“藍色”鞏固提升戶、“綠色”穩定脫貧戶,分別單獨建立數據庫,實行“普惠+特惠”的“3+X”差異化精準幫扶。
“3”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政策,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享;“X”即因戶施策的差異化政策,深度貧困戶、易返貧戶、鞏固提升戶依貧困程度專享,給予產業就業、綜合保障、社會捐助等精準幫扶措施,實現“未貧先防、臨貧即防”。
東安縣建立產業扶貧動態數據監測系統,實時掌握全縣各貧困村、貧困戶產業建設、項目實施等情況,及時指導幫扶;寧遠縣將4個少數民族鄉、4個邊界大鎮,列為重點幫扶片區,精準滴灌,助農民穩穩走上致富路……
湘江之源,初心不改堅如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責重如山,時不我待。
永州市啟動脫貧質量“回頭看”,對所有行政村、貧困戶、邊緣戶和特殊困難群體開展“地毯式”排查;市縣同步開展“沖刺問題清零、決戰脫貧攻堅”重點幫扶行動,逐村逐戶“過篩子”;在全省率先啟動扶貧資產管理試點工作,鞏固脫貧成果,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前,全市無一人返貧致貧。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當一個個脫貧密碼被破解,瀟湘大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舜皇山下,南溪花海。東安縣的能人陳夏云,帶領200多名貧困鄉親發展鄉村旅游,種植500畝花海,用郁金香、石竹花等50個品種的花卉,裝點這片新生的土地。
希望,從花開處升騰。
(文/夏似飛 蒙志軍 劉文韜 李軍 羅毅 嚴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