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4年來,湖南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治沉疴痼疾、抓生態修復、促轉型升級,用實際行動擔負起“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湖南責任,有力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冬日的東洞庭湖,鳥鳴陣陣,天鵝、黑鸛、灰鶴、大雁在湖面翩翩起飛。
“這幾年,保護區內幼鳥比例一直在增長,小天鵝已多達6200余只。”站在岸邊,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姚毅欣喜地對記者說。
洞庭之西,常德漢壽縣蔣家嘴鎮青山湖碼頭,一條條漁船被陸續拖上岸拆解。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船少了,再過兩三年,魚就多了,生態更好了。”63歲的“上岸”漁民何烈友,言語中有不舍,也有欣慰。
多與少之間,演繹著“長江大保護”的湖南故事。
4年前的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岳陽實地了解湖南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情況,勉勵湖南“守護好一江碧水”。
4年來,湖南牢記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大刀闊斧的決心、久久為功的韌勁治沉疴痼疾、抓生態修復、促轉型升級,用實際行動擔負起“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湖南責任,有力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唱響了一曲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治“沉疴痼疾”——
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治,環境治理攻堅戰接連打響,護一江碧水東流
沉積了大量銹紅色重金屬廢水的大型礦坑,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經過環保處理、平整覆土、生態修復后的大片綠地。2020年初,記者在益陽市赫山區泥江口鎮南壩村看到,經過整治后的宏安礦業已舊貌換新顏。
在益陽,像這樣存在廢水排放不達標、破壞生態等問題的22家石煤礦,已全部關停,廢水、廢渣得到處理,裸露的礦山逐漸復綠,大地的“傷疤”逐漸愈合。
2018年底,在岳陽召開的湖南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推進會上,湖南沿江沿湖市的主要負責人集體收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對涉及我省的18個突出環境問題不回避、不遮掩,明確責任、對標整改,在全省開展了一次生態環境大“體檢”。
至2019年底,18個突出環境問題已整改完成15個,剩下3個將在今年底前完成整改。
抓好突出環境問題整治、堅決守住生態“紅線”,是近4年來湖南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有力注腳。
2019年11月26日,省委書記杜家毫來到常德漢壽縣巖汪湖鎮,實地了解歐美黑楊整治得如何、濕地生態功能修復得怎樣。這些年,杜家毫6下洞庭湖腹地、兩赴下塞湖,就是要以堅決態度、實際行動和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風,示范帶動全省黨員干部不折不扣地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守護好一江碧水”。
以問題為導向,以整改為抓手,全省強力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等整改。西洞庭湖三汊障近百個精養魚池退養拆除,水域貫通,重現大湖之美;張家界大鯢國家級保護區,昔日的水電站大壩消失后,野生娃娃魚的棲息地愈發生機盎然。
環境治理一抓到底,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吹響號角,洞庭湖生態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攻堅;連續3年發起污染防治“夏季攻勢”,集中火力,一年攻克一批難題,2019年完成了10大類1256項任務。
2019年,我省落實《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以生態破壞系統性治理為目標,全面實施城鎮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船舶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尾礦庫污染治理“4+1”工程和長江干流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
一場場環境治理攻堅戰接連打響——
4年來,我省長江流域關停化工企業43家,搬遷、升級、重組29家;
47座“頭頂庫”病庫全部完成隱患治理;
359艘400總噸以下貨運船舶加裝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建成24個環洞庭湖船舶污染物收集點;
3.2萬個規模養殖場治污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累計建成29個無害化處理中心、65個收集儲存轉運中心;
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5.5%、99.5%……
一條條“污龍”被斬斷,一個個生態“炸彈”被拆除,三湘四水不再“負重而行”,湖湘百姓暢享生態福利。
“長江之腎”洞庭湖,總磷濃度降至0.065毫克/升,接近三類水質標準;湘江干流的重金屬濃度持續降低,優良水質比例為98.7%。截至2019年12月21日,我省345個省考斷面的優良水質比例為95.6%,同比上升1.2%?!耙缓乃鼻宀ㄊ幯?,護一江碧水東流。
抓生態修復——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新年伊始,駐足臨湘市黃蓋湖畔遠眺,一湖碧水波光瀲滟,田園屋舍白墻黛瓦,延展出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黃蓋湖,瀕臨長江,是湖南第二大湖。黃蓋湖流域內有大小堤垸26個,曾因年久失修,水患頻頻。
2016年以來,臨湘市對其進行防洪治理、岸線復綠、農村“空心房”整治等綜合治理,修固堤防52公里,疏浚水系溝渠3000公里,礦山復綠1.5萬畝,退耕還林5萬畝,拆除“空心房”360棟,在長江大堤內坡、黃蓋湖大堤內坡栽植紫薇、銀杏等約1700株……
如今,這里已由“水患”變“水利”。“水質好了,環境美了,我們一到晚上都結伴在大堤上散步?!秉S蓋鎮廣坪村75歲的村民熊乾塘發自肺腑地高興道。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這是湖南必須擔起的責任和使命。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是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省委、省政府準確把握“五大關系”,遵循自然規律,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全面推進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國家試點。
2018年起,湖南連續3年以“一江清流、一湖碧水”為主線,綜合實施水環境、農業與農村環境、礦區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等4大修復工程,實現清水入湖、清流出湘。
長江岸線筑牢“綠色長城”。浩浩長江在湖南境內蜿蜒163公里,將它的雄姿獨留岳陽。岳陽把最好的岸線還給大自然,實施長江大堤造林綠化工程,完成長江岸線復綠1.3萬畝,港口碼頭復綠47.7萬平方米,洲灘、關停碼頭全部復綠。
礦山轉型蝶變綠色“富礦”。郴州三十六灣,礦山重披綠裝,山頂的風力發電葉片隨風旋轉;婁底錫礦山,工礦旅游成為新標簽;衡陽水口山,一個綠色、智能化的大型有色冶煉基地正在崛起……湘資沅澧沿岸,曾經滿目瘡痍的老礦區煥發勃勃生機。
洞庭濕地再現“沙鷗翔集”。2017年以來,全省在洞庭湖濕地累計清理歐美黑楊14.2萬畝,濕地生態功能逐漸恢復。如今,洞庭湖越冬候鳥種群數量達24萬多羽,為近10年最高。洞庭湖濕地3000多平方公里保護區面積,成為全球8條候鳥棲息、遷徙通道之一。
廣袤農村孕育“希望的田野”。2018年起,全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每年投入約40億元,主攻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到今年底,全省將力爭90%的村莊基本建立日常保潔機制,85%以上的農戶用上衛生廁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湖南的綠色底蘊、生態家底更加厚重。
促轉型升級——
堅持綠色發展、精明增長,從“有色金屬之鄉”向“制造強省”嬗變
2019年12月25日,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迎來了一批新“主人”:總投資額達230億元的三一能源裝備園、綠地濱江科創園、三一智慧鋼鐵城等3大項目集體入駐開工,標志著清水塘老工業區正式開啟轉型發展新征程。
現場,省委書記杜家毫與株洲人民同享了這一喜悅時刻。他勉勵株洲,加快把清水塘老工業區建設成為集生態、科技、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產業新城。
一年前,2018年12月30日,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化工冶煉企業全部退出。曾經煙囪林立、污水橫流的清水塘,因關停搬遷而一度“傷筋動骨”,現如今“脫胎換骨”辭舊布新,新動能新產業蓄勢待發。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長江經濟帶建成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這些年,“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湖南深入人心,省委、省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
在洞庭湖畔,劃定畜禽禁養區、湖面禁止精養魚、退出珍珠養殖、退出造紙產能……“騰籠換鳥”間引來鳳筑巢。
第九屆(全球)湘商大會,吸引24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家企業代表齊聚益陽,簽約引資1633.18億元。
黔張常鐵路開通,讓常德加速轉型開放強市,飛沃新能源、金富力新能源、響箭重工、昊天汽車等一批新興企業在崛起。
在湘江流域,大塊頭、高消耗重化企業產能有序退出,老企業、老港口邁入綠色發展新時代。
有著30年發展歷史的巴陵石化己內酰胺項目,搬入湖南岳陽綠色化工產業園,既解決了“化工圍江”難題,又為產業鏈延伸“強筋健骨”。
1月3日,湖南投資規模最大的臺資項目——新金寶年產1300萬臺噴墨打印機項目,在岳陽城陵磯綜保區實現量產。項目已吸引產業鏈配套投資超過200億元,為城陵磯港從運輸港轉型貿易港“招大引強”。
不搞大開發,堅持集約高效、精明增長。
湖南連續2年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5個100”累計完成投資2600億元,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布局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自主可控計算機、航空航天等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年均增幅超過兩位數。
從“有色金屬之鄉”向“制造強省”嬗變,湖南近3年的單位GDP能耗年平均降幅達5.8%?!熬G色”成為湖南發展的主色調,正描繪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新宏圖。
(文/鄧晶琎 曹嫻 龔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