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4日,常德品牌·中國品質——沅澧共慶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暨優質農產品消費扶貧產銷對接會在常德市多地同時開啟。豐美的生鮮、飄香的瓜果、誘人的美食……通過媒介和直播平臺,走進千家萬戶。依托這次活動,常德消費扶貧乘勢而上,步入“快車道”。今年以來,常德各級各部門積極作為,扶貧產品銷售額達9.09億元,累計帶貧人數69.72萬人次。而強勢推進的力度、不斷創新的模式,正是這份傲人成績背后的通關密碼。
代言+帶貨:深山寶貝人人識
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深山寶貝,是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最大的“潛力股”。送貨出村是消費扶貧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扶貧干部人人代言、直播平臺聚力帶貨,讓好貨出村、好景出山,是常德市探索出的有效舉措。
范有財,鼎城區十美堂鎮上河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家中種了25畝荸薺,每畝預計收入3000元以上,想著有近8萬元的純收入,老范感覺肩上的擔子輕了很多。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讓他的美好憧憬蒙上陰影。不能讓荸薺砸在手里。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干部當起“推銷員”,鼎城區委宣傳部、區扶貧辦、區文明辦、區融媒體中心等多部門聯合,免費搭建直播平臺。一時間,老范滯銷的荸薺成為搶手的香餑餑,4萬多公斤荸薺一售而空。
今年初,一份“我為貧困戶農產品代言”的倡議書發向全市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干部,半年多來,全市扶貧干部變身“推銷員”“帶貨員”,先后為5000多名貧困群眾解決產品滯銷難題。“窮在深山有遠親、大山寶貝人人識”,臨澧縣四新崗鎮久豐村黨總支部書記吳開華在村部寫下了這樣的對聯。
董慧,常德市派駐石門縣皂市鎮三望坡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每年春節前夕,是村民土特產集中上市時間,也是她一年最忙碌的時候。為了幫助村民把柑橘、牛、羊、雞肉等農產品盡快銷售出好價錢,她擔起“免費代言人”和“義務快遞員”,白天忙業務,晚上跑銷售,逢人就為三望坡村的農產品宣傳,很多時候石門、常德來回跑,凌晨一兩點還在山路上奔波。今年春節前兩個月,她和工作隊幫助三望坡村銷售農產品達50多萬元。
專區+專柜:銷售渠道有保證
6月11日,“2020年常德市名優產品進駐超市開市儀式”舉行,眾多產自貧困地區的產品入駐好潤佳、華潤萬家、大潤發、步步高等超市設立的專架上集中銷售;7月15日,每月開辦的消費扶貧集市在武陵區蘆荻山鄉苗兒港村如期開市,土雞蛋、常德香米、有機蔬菜、湖魚河蝦等土味十足的產品大受追捧;8月3日,常德消費扶貧“一館一基地一中心”正式掛牌運營,20家企業、1000多款產品同時進駐全市最大消費扶貧基地。
在常德,消費扶貧的火熱場面每月都在上演。這得益于常德市近年來積極開專區、設專柜、建專館,貧困地區產品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農企現場對接會、德品進京推介活動、鄉村消費扶貧集市等有效舉措陸續推出,大型超市、農貿市場、旅游景區紛紛開設“扶貧產品直銷專柜”。坐落于石門縣的湘佳牧業公司在全國20個省市區、2700多家中外超市擁有“湘佳生鮮家禽自營專柜”,帶動石門全縣及周邊臨澧、澧縣的各類專業養殖戶2000余戶。2019年公司累計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近5000萬元,1500名來自貧困家庭的生鮮專柜促銷員年人均收入達5萬元。
9月,《常德市消費扶貧月暨金秋消費季活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消費扶貧專柜布放、專館建設、專區建設等專項推進活動緊鑼密鼓展開。到9月底,全市將布放消費扶貧智能專柜2000個以上,14個縣市區都將至少設立1個消費扶貧地方館,市區所有大型商超均設立3個以上線下消費扶貧專區,貧困地區產品將有更加穩定通暢的銷售渠道。
電商+旅游:家門口前賣產品
家住桃源縣熱市鎮山河村的黃浩,個人先天性腿部殘疾,母親患重病,53歲的父親是家中唯一勞動力。行動不便的黃浩一直夢想著在家門口掙錢補貼家用。2019年9月,參加完電子商務培訓的他,正式被村里聘用為村電商中心的運營員。2019年,黃浩一家年人均收入達1.5萬元。
用“電商+旅游”解鎖山貨出山、好景出鏡的新姿勢,常德市趟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村鎮有電商,全國是賣場。2018年8月,全省首批“興農扶貧”服務站授牌臨澧縣,與阿里巴巴興農扶貧全面合作對接。該縣佘市橋鎮的雅林村打造千畝獼猴桃電商直銷基地,成立了2家電子商務公司,開設20多家網店微店,帶動該村貧困戶55戶,戶均年增收4500元。2019年以來,常德累計培訓電商精準扶貧人才2100人,全市農村電商扶貧網店達到1790家,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年銷售額近10億元。
游客引進來,產品賣出去。開辟旅游扶貧線路,建起旅游度假區,舉辦主題文化節,貧困群眾生產的農副土特產品、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在家門口熱銷。桃花源推行“景區、鎮區、農區”共建,全區650戶貧困戶100%參與旅游扶貧,1976名貧困人口中60%直接從事旅游業,貧困群眾年均人收入超過4000元。柳葉湖對旅游景區產品“統一種養計劃、統一資料供應、統一產品收購、統一質量檢測、統一營銷推廣”,全區年接待游客90多萬人次,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收入達到1.6億元,450戶貧困戶直接獲利。全市通過鄉村旅游每年幫助貧困群眾銷售產品上10萬噸。
品牌+品質:長效之鏈正形成
唯有品牌,消費扶貧才有更大市場;唯有品質,消費扶貧才能持續長久。擁有“城池之母、稻作之源”城頭山的常德,是傳統農業大市。山丘平湖皆有,糧棉油、豬魚禽、果蔬茶遍地,打造特有品牌、追求高端品質有著天然優勢。
近年來,常德市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對農產品進行全過程監管,用品質贏得口碑、用特色塑造品牌。“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農業龍頭企業組團進京、申報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舉辦年度紅茶文化節和柑橘節,系列“組合拳”成效明顯。2019年6月,“常德品牌·中國品質”常德品牌農業推介活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舉辦,現場簽約金額達到169億元。同年9月,全國首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定名單出爐,常德有15個基地入選,接近全省一半。常德香米、石門柑橘、澧縣葡萄、桃源紅茶、漢壽蔬菜、津市米粉、臨澧臍橙、鼎城茶油、安鄉水產、武陵河洲甲魚等特色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
在眾多“德字號”名優產品中,“貧字號”占了相當部分。來自桃源烏云界大山深處的君和茶葉公司,帶動1000多貧困人口發展茶葉產業;來自石門的楊氏鮮果公司和300多戶貧困群眾一道種柑橘。位于鼎城區黃土店鎮紅巖嘴村的桂花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堅持綠色種養,產品打入北京高端市場,經營的有機蔬菜、土豬土雞每周經由桃花源機場配送進京。公司對貧困戶生產的農產品按高于市場價5%-10%進行收購,目前帶動貧困戶152戶,每年戶均可增加收入5000-30000元不等。
近期,常德市正以消費扶貧月為契機,消費扶貧“十大活動”緊密推進,“以購代捐”“校農對接”“網上訂單”“單位團購”“共享農莊”“扶貧專柜”“愛心集市”等消費扶貧模式日益成熟,一條產業扶貧加消費扶貧的長效之鏈正在鍛造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