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2025年省委一號文件。省委農辦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毛朝暉發布新聞并答記者問。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兼)王建球,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兼)、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省委農辦專職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楊文輝,省發改委副主任石超剛,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歐陽志軍回答記者提問。
過去一年,湖南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大力實施“五千工程”,糧食生產再奪豐收,水稻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和美湘村”建設擴面提質,鄉村全面振興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三農”工作至關重要。2025年省委一號文件聚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省目標,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實施“五千工程”為總抓手,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全面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
農民種糧更省心
“洞庭糧倉”更豐實
春天的湖湘大地,生機勃發,正是春耕好時節。
湖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去年,湖南糧食總產量達615.6億斤,創近9年新高,獲得農業農村部表彰。
“我們將始終把糧食安全的責任牢牢扛在肩上。”王建球說,今年,湖南將繼續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持續開展省級領導聯系糧食生產萬畝示范片,通過實施農業設施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加快推進糧食產能提升“雙十工程”(即藏糧于地“十確保”、藏糧于技“十突破”),打造更高水平的“洞庭糧倉”。
穩面積。今年,我省將集中育秧作為穩定糧食面積、規避“倒春寒”“寒露風”危害等的重要抓手,計劃在春耕生產前建成集中育秧設施1800萬平方米,早稻集中育秧服務大田面積1350萬畝以上,全力穩住雙季稻面積,確保全年糧食面積穩定在7140萬畝以上。同時,創新開展柑橘標準園套種大豆100萬畝,大力發展林下套種花生等模式,有效擴大油料面積。
提單產。把合理密植作為大面積單產提升的首要技術,力爭主要糧油作物增密種植覆蓋率達60%以上。通過推廣應用統一良種、機插機拋、統防統治、一噴多促、種植綠肥等高產高效技術,推動稻谷平均畝產提高2至3公斤,大豆、油菜平均畝產提高1至3公斤。
培優品。今年,全省專用型早稻面積力爭達800萬畝、高檔優質晚稻力爭1750萬畝,推廣鎘低積累水稻300萬畝,不斷提升湖南大米品質。
“落實省委一號文件部署,今年我省將加快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優先將大中型灌區范圍內的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讓農民種糧更省心省力。”王建球說。
發展富民產業
提高農民收入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去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204元,比上年增加1283元,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七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把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擺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了‘四個高于’的目標。”毛朝暉說,將重點從穩定農民務工收入、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拓展轉移性收入、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四個方面發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今年,我省將繼續穩住外出務工基本盤,加大穩崗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40萬人,穩定全省脫貧勞動力就業232.5萬人以上。通過就業幫扶車間建設、以工代賑等方式,增加就地就近就業崗位。將聯農帶農作為政策傾斜的重要依據,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民宿經濟、林下經濟、鄉村旅游等,讓農民群眾有活干、有錢賺。
農民增收,發展富民產業是關鍵。“我省將以特色為基礎,加工為支撐,品牌為牽引,堅持市場化方向,努力把產業這把‘火’燒得更旺些。”王建球說,通過特色化引領、鏈式化發展,做強農產品品牌。
今年,我省將持續優化種養結構,科學制定茶葉、中藥材、南竹、畜禽、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打好“特色牌”,做強“土字號”文章。圍繞實施綠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業倍增計劃,探索建立“一縣一特”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機制,形成“百鏈千億”發展態勢,讓“湘字號”農產品走得更遠,賣得更好,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深化農村改革
建設“和美湘村”
深化農村改革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法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此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委一號文件聚焦這一主題,圍繞“地、錢、人”三個關鍵要素抓好農村改革,為鄉村全面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省委一號文件明確,要做活‘地’的文章、做優‘錢’的保障、做強‘人’的支撐。”楊文輝說。做活“地”的文章,今年我省將重點盤活承包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做優“錢”的保障,通過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持續開展農技、林業、水利特崗人員定向培養,做好全省高素質農民培訓和農村人才培訓工作,大力培育返鄉創業主體,積極搭建返鄉創業平臺,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鄉村是中國人的根,建設宜居宜業的“和美湘村”,是廣大農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今年省委一號文件從規劃、建設、治理等方面作出了總體部署。
“我們將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從農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做起,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軟件’優化,著力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和美湘村’。”楊文輝說。今年,我省將提質改造3000公里農村公路,打造鄉村的“振興路”、農民的“致富路”;加強農村自來水標準化建設和專業化管護,推動農民群眾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
新聞發布會現場
湖南省委農辦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毛朝暉發布新聞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鄉村振興局局長王建球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回答記者提問
省委農辦專職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楊文輝回答記者提問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一級巡視員石超剛回答記者提問
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歐陽志軍回答記者提問
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覃攀貴主持新聞發布會